雷军放话:小米空调自产,5年冲进行业前二

昨天(10月28日),小米正式宣布其首座智能家电工厂在武汉投产。这不仅是继手机智能工厂、汽车超级工厂之后,小米落成的第三座大型智能工厂,更标志着其大家电业务彻底告别代工模式,全面转向自研自产。

最让人咋舌的是:一台高端空调最快6.5秒就能下线——这个速度,比泡一碗方便面还快。

说实在的,几年前小米的空调、冰箱等大家电还主要靠代工厂贴牌生产。这种模式虽能快速铺货、降低初期投入,却始终卡在品控节奏和技术迭代的脖子上。比如2022年米家空调刚入局时,市场对“互联网品牌做硬件”的质疑声不小,部分用户就反馈过极端高温环境下制冷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如今,依托自研的澎湃智能制造平台,武汉工厂实现了关键部件100% AI视觉质检,产线自动化率大幅提升。

坦白讲,6.5秒下线一台空调不是营销话术——这是产线节拍(takt time)优化到极致的结果。对比传统家电厂商平均30秒以上的装配周期,小米的效率优势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自产意味着从压缩机选型、冷媒管路设计到温控算法,全链路可自主定义,不再受制于代工厂的产能排期或技术接口限制。

这种掌控力,对追求软硬一体体验的小米而言,至关重要。

小米为何非要自建工厂?说白了,大家电是“重资产、长周期、高信任”赛道。据奥维云网最近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空调线上市场前三名仍被格力、美的、海尔牢牢占据,合计份额超过60%。小米若想在2030年跻身头部,光靠性价比和生态联动远远不够。

过去,小米部分空调型号因代工厂旺季排产紧张,经常出现断货,直接影响用户口碑和618、双11等关键节点的销售表现。而自产不仅能稳定交付,还能快速响应产品迭代——比如针对南方“回南天”高湿环境专门开发的除湿算法,现在可以直接嵌入产线测试流程,实现“研发-生产-验证”闭环。

更关键的是,雷军已将大家电列为与手机、汽车并列的三大核心业务。集团总裁卢伟冰明确表示,米家空调今年销量目标是进入行业前三。参考2024年行业第三名全年销量约1100万台,这意味着小米今年至少要卖出超千万台空调。没有自有产能支撑,这个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自研自产听起来很美,但最终还得看产品是否靠谱。有用户反馈,早期米家空调在连续高温运行下的稳定性与传统品牌仍有差距。而此次工厂强调“高端空调”定位,并引入100% AI质检,或许意味着品控标准已向一线梯队看齐。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比如售后网络——格力在全国拥有超3万家服务网点,美的、海尔也均在2万以上,而小米大家电的服务体系仍在建设中,目前主要依赖合作服务商。再比如成本:自建工厂前期投入巨大,会不会间接推高终端售价?虽然小米一贯强调“厚道定价”,但如果高端机型定价逼近5000元,用户是否愿意为“米家生态协同”多付溢价?

换个角度,这波动作对行业也有冲击。传统家电巨头过去靠规模效应和渠道深度筑起护城河,如今小米用智能制造+AIoT生态打穿,逼着所有人加速数字化转型。实际情况是,美的、海尔近年也在加码柔性制造和智能工厂,但小米从零起步反而没有历史包袱,产线设计更贴近AI驱动逻辑。

重点来了:6.5秒下线一台空调,效率是高了,但消费者真会为“快”买单吗?或者说,当一台空调从“组装”变成“智造”,用户感知到的差异到底有多大?这恐怕才是小米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

别忽视这一点:自研自产不只是产能问题,更是信任问题。大家电不是快消品,用户买回去要用好多年。过去几年,小米靠生态链和性价比打开了市场,但要真正站稳高端,光有速度和算法还不够,还得让用户相信——这台6.5秒下线的空调,能扛得住十年酷暑。

话说回来,雷军放话要做行业前二,目标不可谓不大。但自研自产的家电,你真的敢买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科技   小米   空调   行业   雷军   家电   工厂   用户   海尔   智能   产能   生态   算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