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女儿的父母老了后发现侄子也很重要 说明血脉和亲情关系

我老家有句老话,“侄子堂前站,不是绝后汉”。以前觉得封建又过时,现在明白真有道理。前阵子村里王叔去世,他女儿在北京工作,是他侄子操办的后事,还帮他守了十年的老房子。这才发现,老一辈说的那些话,真有实用价值。


以前《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临死前一直指油灯。大家说他抠门,可谁知道他老婆没儿子,被哥哥骗着把侄子过继过来?后来那侄子不但没养老送终,还卷走了家产。那时候没保障,谁都不敢把东西交给外人。


到了北宋司马光,自己没儿子,把哥哥的儿子接来养。这侄子读书挺争气,后来还参与编《资治通鉴》。司马光老了,这孩子照顾得挺好,去世后侄子也给他办了体面葬礼。这说明,关键得看人品,不是血缘多重要。


还有村里李婶,女儿嫁到邻县,她跟儿子住。结果儿子离婚跑了,就靠侄子帮忙种地、看病。要是没这个侄子,她现在怕是连药都买不起。这都是真事儿,不是编的。


现在年轻人结婚都挑条件,要房子要车。但村里有对夫妻,女儿读完大学就在城里定居。爸妈老了回老家住,托付给了侄儿。开始女儿不同意,后来发现侄儿真靠谱,每月寄钱还帮着修房子。


最近我表舅的事儿更明显。女儿在山西工作,表舅走的时候非要点名让侄子主持葬礼。亲戚们都说这话听着怪,但后来发现侄子真把表舅的地租、分红算得清清楚楚。连墓地位置都挑在老坟旁边,这点女儿肯定想不到。

过去有些家族确实发生过抢财产的事,但不能因为坏事儿全盘否定。就像村里张大爷,没儿女,侄子长期住他家帮忙。现在张大爷九十多岁了,侄子天天送饭,跟他说话比孙子还亲。


现在年轻人总说亲戚越来越淡,可你看城里的养老院,很多老人子女在外地,就是靠堂兄弟姐妹轮流照顾。哪天自己老了,谁能保证不求人?


法律上不一定认可,但实际做事总得靠人。比如说分遗产,有个说得上话的侄子,比打官司强。现在很多农村地契写着“堂侄共有”,虽然不正规,但管用。


最近政府提倡孝老爱亲,可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身边人。我家隔壁陈伯,子女在杭州,每年回来一次。现在他侄子每周都去送菜,比电话问候实在多了。


村里有人觉得现在搞这么复杂没必要,说年轻时大家互相帮忙,老了自然会有人照应。可万一没遇到好心人呢?这就像买了保险,虽然希望用不上,但心里踏实。


去年村里修祠堂,族老们特意加上了“堂房共养”条款。意思是谁家没孩子,可以指定堂亲代管,写进族谱。这不是封建,是实打实解决问题。

今年清明回老家,看见几个没儿女的老人和侄子一起扫墓。他们摆的供品一样不少,说话也是亲昵的。要说血缘,确实隔了一层,可人活着不就图个踏实?


村口王婆婆说:“年轻时总觉得远房亲戚靠不住,现在老了才明白,能帮一把是一把。”这话朴实,但道理透着。不管时代怎么变,身边有个能说话的人,心里就有底。


村里卖豆腐的老刘头,早年过继了个侄子。现在两人分了家,但逢年过节照常一起吃饭。老刘说:“人活百岁,总得有人送终不是?”这话听着俗,却是实情。


上周路过镇上的养老院,看见护工登记表里,有七成家属联系人是堂兄弟姐妹。护士说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因为年轻人工作忙,远房亲戚反而更合适。


最近几年,很多村子开始立新规矩,明确堂亲的责任和权利。比如说,只要长期照顾老人五年,死后可以参与财产分配。这比老观念进步,但也看得出根本需求没变。


去年村里评先进家庭,有个没儿子的家庭得了奖。原因是他侄子十年如一日照顾老人,连邻居都夸。这事说明,现在的人看的不是血缘厚薄,而是真心实意的付出。

现在年轻人聚会,有人拿远房亲戚开玩笑。可要是哪天真遇到困难,能第一时间想起谁?恐怕还是这些平时不太走动,却关键时刻顶得住的人吧。


开春时候,李婶家的侄子带着孩子来拜年。李婶说:“你们年轻人好好处,将来老了也好有个照应。”这话说得真,但不知道年轻人听进去多少。


今年春节回老家,发现年轻一代开始主动约堂兄弟姐妹吃饭。或许慢慢会变,但关键还是平时多走动,别等到需要用时才想起。


这些年见识的事儿多了,才明白老话说得对。远亲不如近邻,但有时候,这“近邻”就是自家堂房。人这一辈子,总得有人陪着走完最后一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历史   侄子   血脉   亲情   父母   女儿   关系   发现   村里   表舅   儿子   年轻人   堂兄弟   远房亲戚   事儿   这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