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话“脊梁”

京杭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这里兴建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巧妙地解决了大运河跨越水脊的难题,确保了运河连续500多年的畅通无阻。该工程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术的巅峰成就,被誉为“运河之脊”,时至今日,仍彰显着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价值。

问水南旺:铸就治水史诗的科技丰碑

明永乐九年(1411年),为恢复运河通航能力,明成祖朱棣委派工部尚书宋礼重新疏浚会通河。然而,疏浚后的河道因水源匮乏而难以通航。为此,宋礼沿汶河探寻治河良策,最终在汶上彩山邂逅了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白英精通汶上周边州县山川河流之状,他精准地指出南旺乃运河制高点,唯有确保南旺水源充沛,方能保障运河的畅通无阻。

宋礼诚挚邀请白英共谋治河大计,两人一见如故。白英提出了引汶济运的治河方案,建议借助大汶河水,在东平戴村筑建戴村坝,通过人工开凿的小汶河将汶水引入南旺。为了调节运河水的南北流量,白英在南旺制高点匠心独运地设计了一个分水口,巧妙利用石驳岸和鱼脊状的石拨(即“鱼嘴”)实施分流。通过调整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可以灵活地改变南北分流的比例,从而形成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独特格局。这一创新之举不仅圆满解决了运河“水脊”的缺水难题,更为明清时期的运河漕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占地380亩的南旺枢纽遗址考古公园,涵盖了分水龙王庙遗址、运河砖砌河堤、邢通斗门等3处大运河遗产点,以及会通河、小汶河部分河道遗产。”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刘建康介绍,南旺枢纽主要构成包括戴村坝、小汶河、南旺水柜、分水口、节制闸群等。明朝初期,在南旺东北的汶河上筑戴村坝,抬高汶河水位,通过小汶河引入运河,再由南旺分水口向南北两个方向供水。此后又陆续修建多个节制闸,实现会通河南北段分水比例的精准控制。“此地曾有‘一步踏三庙,十里看千帆’的说法,足见当年的繁荣景象。”

活化运河:传承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

2014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汶上县共有两处河段和七处遗产点跻身其中,在山东省的八处河段和十五处遗产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运河成功申遗后,汶上县相继开展了包括河道整治、南旺枢纽遗址考古公园的建设、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的打造以及布展等工作。如今,公园内遗址发掘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原有的水闸、堤坝和分水口等重要遗迹、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运河北堤、宋公祠、关帝庙、禹王殿等均得以保存。不仅如此,在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内,有着丰富多样的文物展览、逼真的模型沙盘以及生动的多媒体展示。馆中陈列着从遗址发掘出的各类文物,从石碑到建筑构件,它们不仅是南旺枢纽历史的见证者,也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生活百态和技术发展水平。

近年来,汶上县依托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展示提升项目,着力精心打造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研学考古于一体的特色地标,极大地扩展了国家级文化公园与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的影响力,成功打响了“南旺枢纽”这一“运河之脊”的响亮品牌;

此外还坚定实施“旅游+”战略,将南旺枢纽纳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乡村振兴、现代水网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开通“又见运河•非遗精华之旅”精品旅游路线,积极推进41公里的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全力打造休闲漫游的活力通道。近年来,这里已热情接待各地游客高达150万人次。

“运河脊梁”的当代启示

元代治河官民虽对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但并未妥善解决越岭运河的难题。明代南旺枢纽的创建者们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办成了前人渴望完成却未能如愿的事业,成为运河贯通最为坚实的支撑,成就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民间佳话,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

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刘建康认为,尽管如今我们已经听不到汶水撞击河堤的汹涌涛声,但古人的治水智慧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历史证明,真正的“运河脊梁”是以农民水利家白英为代表的广大基层一线劳动人民。他们为我们留下的运河遗产,既有宏伟的水利工程,也有治理运河的科学知识、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许多遗产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反而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这正是“运河脊梁”背后所彰显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汶上县   通河   汶上   运河   水口   大运河   河南   脊梁   枢纽   遗址   遗产   千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