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号,特朗普突然宣布,要对中国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最高100%。
结果一夜之间,华尔街从观望变恐慌——标普跌 2.7%,纳指跌 3.6%,科技板块尤其受创。
这个口头威胁是要在11月1号正式生效的。
很多人问:为啥又突然动手?
表面原因——报复中国的出口限制
最近,中国对稀土、石墨、关键芯片材料设了出口管制。
但这不是中国主动挑起纷争。
就在 2025 年 9 月,美国商务部扩展了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禁令:
禁止英伟达(NVIDIA)、超微(AMD)等公司向中国出口任何“AI 训练或高算力芯片”,
连 A800 这种“阉割版”也被列入管制;
同时新增 32 家中国科技企业 进入“实体清单”;
还要求第三国企业若用美国技术生产相关芯片,也不能卖给中国。
换句话说,美国对技术供应链又“加了一层锁”。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出口管制被广泛视为一种被迫反制:
既然美国掐住技术供应链,中国就用稀土等资源做杠杆。
有评论指出,这是中国把资源管控作为谈判筹码。
现在特朗普借机强化立场,高调声称要用关税报复中国的出口限制。
还放出狠话:中国“太过分”,“想卡我们脖子?那我就让你出口更难。”
这其实是老套路,特朗普历来喜欢“先放狠话,再谈条件”。
如今他提前宣布还要等两周才执行,
其实很可能是想借此逼中国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在贸易、技术和地缘政治上争取主动。
别忘了,
美国最近失业率上升到了 4.3%,新增就业远低于预期,说明就业市场正闪现疲态。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推广“强硬护就业”的形象对选民更有吸引力,通过加关税传达 “我在为美国工人站台” 的信号。
不过,关税其实是一种隐形税,最终代价往往落在消费者头上。
研究显示,进口商品平均涨价约 5%;
就拿咖啡来说,美国几乎完全靠进口,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咖啡零售价同比上涨了21%,创下自1997年以来最大涨幅。
哪怕特朗普说是保护工人,真正受伤的却是普通老百姓的口袋。
但在政治上,这招又响又直接,发个推文,全美甚至全球都知道,还能拉来选票。
但从长远看,这种做法风险极大 , 关税可能推动通胀、抬高企业成本、压缩利润,中国也可能反制出口管控。
最终,经济受损的不只是对方,也可能是美国自己。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