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人头顶“光秃秃”,有的人“头发茂密”?医生说出答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人年过五十,头发还是密密实实,有人才三十出头,发际线就后退到脑门一半。

对照一下,饮食差不多,作息也没太乱,洗发水也挑得挺贵,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很多人以为脱发全是遗传,觉得爹秃了儿子躲不掉,也有人觉得是自己用眼多、压力大、油脂重。但真相没那么单一。

脱发类型多,最常见的是雄激素性脱发,这种脱发主要集中在头顶和前额区域。

它的核心问题不在毛囊,而在毛囊对一种激素代谢产物——双氢睾酮(DHT)的敏感程度。DHT会让毛囊缩小,生长期变短,头发变细、变软,最后彻底不长。

问题是,并不是DHT高的人一定秃,而是毛囊对DHT敏感的人才会秃。也就是说,激素水平相同,有人头发照样旺盛,有人就开始掉。

基因确实是基础因素,但不是唯一。脱发的遗传模式不简单。

有研究发现,影响脱发的基因不止一种,有来自母系的X染色体,也有来自父系的常染色体,而且这些基因还和激素代谢、毛囊修复、炎症反应等多个通路挂钩。

一个基因位点叫AR,负责调控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如果AR基因表达旺盛,毛囊对DHT反应强,就容易出现“早秃”表现。

德国一项研究调查了超过1500名男性,发现携带高表达AR变异的人群,在30岁前发生明显脱发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2倍。

但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带有这些基因,却并不秃。他们的差别,在于生活方式对基因表达的干扰能力。

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表观遗传”这个概念,意思是说,基因只是潜力,怎么表达、何时激活,是由外部环境控制的。

饮食结构、压力水平、睡眠节律、微量元素摄入、免疫状态都会影响基因的活跃度

比如铁、锌、维生素D对毛囊功能有直接影响。缺铁会降低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毛囊供血不足,直接影响毛发生长;

缺锌则影响角蛋白的合成过程,导致毛干结构脆弱,容易断裂脱落;维生素D参与调控毛囊的周期转换,没有它,毛囊容易停留在休止期。

中国疾控中心一项覆盖东部四省的营养状况调查发现,城市人群中,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值的比例超过55%。

而这一群体中,30岁以下男性脱发发生率较20年前翻了一倍。这不是单纯基因能解释的现象。

还有一点很关键,很多人没意识到,那就是头皮本身的微生态变化。

过去讲脱发,重点放在毛囊、激素,现在越来越多研究关注皮脂腺、头皮菌群的状态。

头皮表层有上百种常驻菌,有些能分解皮脂、维持pH平衡,有些则会刺激角质过度增生,堵塞毛孔,影响毛囊通透性。

研究已经发现,雄脱患者头皮中马拉色菌密度显著高于非脱发人群,且炎症因子表达上调

这种慢性炎症状态不一定会引发疼痛或红肿,但会持续损害毛囊环境。很多人误以为头痒、头油是“体质问题”,其实是微生态紊乱造成的信号。

再讲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因素:精神状态。慢性应激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如皮质醇。

这类激素会干扰毛囊处于生长期的细胞,导致其提前进入退行期或休止期。越是长期焦虑、睡眠紊乱、工作强度大的人,头发掉得越快。

一项发表于《皮肤病学杂志》的多中心研究显示,重度焦虑症患者中出现斑秃或急性休止期脱发的概率接近常人的2.5倍。

讲这些不是让人焦虑,而是提醒大家,脱发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现象,是个系统反应。

而且它和一个人身体其他部分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比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头发生长速度减慢,常见于女性稀疏型脱发。

又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毛细血管供血能力下降,头皮区域的营养供给会变差,长期也会影响毛囊活性。

有趣的是,那些头发浓密到老的人,并不是天生幸运,而是身体的整体代谢状态维持得更稳。

还有个容易忽视的点,就是药物影响。有些人长期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毛囊周期。

有一类叫β受体阻滞剂的药,在部分人群中会抑制毛囊细胞的分裂速度,导致毛发生长期缩短;

抗癫痫药中的丙戊酸钠会干扰叶酸代谢,影响头发色素和结构。很多人脱发找不到原因,其实问题就在药物反应上。

很多人看到头发变细、掉落、发际线上移,第一个反应是换洗发水、吃养发丸,但从不想搞清楚毛囊的周期结构。

头发有三个阶段: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绝大部分头发处于生长期,一旦休止期比例上升,就意味着掉发加快

而生长期转休止期的触发点,是综合信号,不是某种物理刺激。

用再贵的洗发水也改变不了毛囊的周期设定。真正有效的干预方式,要么是药物影响激素反应(如非那雄胺),要么是局部刺激促进血流(如米诺地尔),或者通过饮食调节、作息调整来干预激素系统。

现在再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光秃秃,有的人头发茂密?不是某个因素起决定作用,而是身体整体状态差异的显现。

有些人激素平衡好、免疫系统稳定、营养供给完整、皮肤微生态健康,这些因素叠加出来的结果就是头发浓密。

有些人表面看起来生活也正常,但身体内的系统已经出了问题,只是还没表现为疾病,先表现在了头皮。

那问题来了,有没有一种生活习惯,看起来和头发无关,但长期坚持下来,对头发状态有明显正向影响?而大多数人没注意过这个点?

答案是,有,这个习惯就是——每天固定时间晒15分钟太阳。

听上去像个无关紧要的建议,但它牵动了至少三条重要通路:维生素D合成、褪黑素节律调整、皮质醇水平平稳。

维生素D在毛囊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它还能抗炎,维护头皮微生态。

而晒太阳还能让生物钟节律更稳定,改善睡眠,降低慢性压力状态,从而减轻应激脱发的可能。

澳大利亚一项皮肤健康研究指出,每日日晒15分钟以上人群,毛发密度维持率在两年中比对照组高出12%,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差距。

头发这件事,说到底不是看表面,是看身体状态的长期输出。谁能守住节律,撑住代谢,就有机会头发不减。

谁盯着洗护产品,却忽略身体内部的节奏,迟早都要面对问题。毛发,是身体最诚实的部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静.男性脱发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3,(01):117-11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养生   头发   茂密   头顶   答案   医生   毛囊   基因   激素   状态   头皮   生长期   身体   节律   维生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