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流”的孩子,也可以逆流而上

街头巷尾,小区群聊,饭桌旁边,家长们讨论孩子话题的频率,堪比中老年人谈腰椎病。

尤其一说起中考,那场决定孩子“去留”的大戏,情绪瞬间比跳广场舞时争地盘还要激烈三分。

我妈前段时间在菜市场碰见她老同学,劈头一句就问:“你家孩子今年中考吧?考不上普高准备去哪所职高啊?”我妈那一瞬间像是刚被人扔了盆凉水,回家第一句话就是:

“你赶紧看看你是不是要被分流了!”

可见“分流”两个字,不光让学生头皮发麻,连家长都感觉像是在拆炸弹,想起来就发愁。

可问题来了,中考究竟在拼什么?

学习差的孩子就该被分流,去技校打螺丝吗?他们真的是不努力吗?

那些最终没走上普高大道的初中生,到底“输”在了哪一环?

一、没看清现实,就想躺赢

站在人群中一眼望去,有一类同学很特别。

他们不是班里最调皮的,也不是最懒的,但他们有一种奇妙的气质——“盲目自信”。他们总觉得:“中考那玩意儿,不就是多写几个选择题嘛?”、“反正我有聪明才智,随便学学也能行。”

这些人认知力低到可以把“高中”看成“游戏升级”,但自信却高得能飞出地球轨道。他们不是不聪明,是不愿意承认笨,也不想接受努力这件事真的需要坚持。

就好像,他们活在一个由“侥幸”和“误判”组成的平行宇宙里。

那时候我有个同学叫张豪,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你看我爸,小时候连初中都没读完,现在不是还开公司吗?”

后来他中考落榜,去了技校,第一学期就翘课三次,转头在烧烤摊上拿铁签子当战利品,撸了半年串儿,发现自己连牛肉和羊肉的颜色都分不清……

初三那年,班上有个男生小飞,长得像个玩《GTA》的NPC,平常也爱用英文单词装文化人,说自己以后要考新东方留学班。

问题是,他每次英语听力都听成“你猜我是谁”,作文也离谱到能把“My Dream”写成“我想开出租车”。

有次他被老师点名起来背诵化学方程式,他站起来大喊一句:“老师!我准备走艺体特长!”老师翻了个白眼,说:“你要跳舞就得先会跳出人生的方向。”他继续自信地笑着回:“我就是方向!”

结果中考的时候他连考场都走错了,进了别的学校考点,愣是写了一套不属于自己的卷子……

现在他在夜市摆摊,卖的不是炸串,是“初中回忆录”文具盒。

盒子上印着:“当年没分流,现在靠嘴养活自己。”

所以说自信没错,但认知力没跟上,自信就成了迷信。

二、不想面对失败,就开始表演叛逆

有人说青春期是孩子的高原反应——情绪波动大,思维氧气少。

有的孩子,不是不会学,而是压根坐不住。

作业写两题就要上厕所,上完厕所就想开空调,空调没风就要和爸妈打架——打完架还要上抖音发个“我与家庭的对抗史”。

他们把“叛逆”当成了逃避学习的遮羞布,用“我不是笨,只是讨厌你们逼我”来缓解自己对成绩差的羞耻。这类学生,最怕的不是考试,而是父母一句:“你再不努力,就只能去职高了。”

有个初中女生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宁愿流浪,也不进职校。”

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只不过是每天晚上在游戏里当野队刺客,白天在课桌上补觉流浪,谁也找不到她的学习轨迹。

我认识一女孩,外号“火山口”,只要家里一提学习,立刻爆发,泪流满面,怒气冲天,像在演《甄嬛传》终极对决。

她妈说:“你现在学不好,以后怎么办?”她回:“你以为我以后一定就靠学习吗?我以后靠直播赚钱给你看!”

于是她真的去开直播了,第一天,直播间三个人:她、她妈、班主任。

她妈问:“你这什么平台?”她说:“班级群。”

她试图用叛逆包裹住自己的焦虑,但其实心里最怕的,是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她要面对一个现实——“自己不是没天赋,是根本没认真活过初中。”

三、输在天赋上限,但值得被看见

社会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一边批评孩子“为啥不拼搏”,一边却又默认了“你不聪明就该去拧螺丝”。

可话说回来,不是所有人都擅长学代数和文言文,就像不是每个人都能坐得住办公室一样。因为有些孩子的思维真的不适合书面考试,但在动手实践、创意操作上,却闪闪发光。

初中有个男生小武,数学永远不及格,英语只会说“Idon’tknow”,但他能徒手修好全校所有的风扇、电脑和热水器。

中考后他进了技校,三年后直接被一家汽修公司高薪挖走,月薪比我大学毕业时高出三倍。他说:“书看不懂,但我懂电路。”

初中毕业那年,小区里一个男孩天天穿背心拖鞋在楼下收废品,他爸总说:“他不是学习的料。”大家都觉得他完了。

后来有天,他突然拎着几个旧空调进了技校,说想学制冷技术。

三年后,他成了本市某家电公司的“制冷之神”,夏天上门安装空调,穿着制服、讲解利索,比那些穿西装打领带的销售员都精神。

客户夸他:“小伙子你高中毕业吧?”他说:“初中毕业,技术学校包教包会。”

没人再笑他,因为他用另一条路活成了主角。

正所谓,不问出处,只问出口。

中考“分流”不是地狱之门,也不是末日的分界线。它更像是一个提醒——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都能穿一双鞋登同一座山。

如果孩子认知偏低,那就需要我们把世界讲清楚一点;如果情绪不稳,那就该有人握住他的手陪他过桥;如果确实不擅长学习,那也应该有另一种光照进他的人生,不是聚光灯,也可以是路灯。

愿所有努力过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不论台上台下,不论是演员还是灯光师,都有人愿意为他们鼓掌。

所以啊,中考拼的不只是智商,也不光是努力。拼的是你能不能在泥潭中保住一点清明,在人群中守住一点自知。

别让分流,变成人流。

别让孩子,成为系统筛选的牺牲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育儿   逆流   孩子   中考   技校   自信   初中   空调   叛逆   认知   情绪   努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