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中国钱,不捧中国场?为何三大航2400亿买空客,也不买国产C919

在2024年的新加坡航展上,我国的国产大飞机C919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了国际舞台之上。

按道理来说,这一次我国的国产大飞机,不说是出尽风头,但也应该能够在国际上打响一些知名度才对。

可很多人发现,我们的C919虽然出现在了国际航展上,但是所经历的待遇,却跟从来都没有出现一样。

而且在这之前,我国的三大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还和法国的空客签订了价值2400亿的大订单来购买对方的飞机。

不仅我们的飞机在新加坡航展上遭受了冷遇,就连我们的人,也在航展当中受到了区别对待,有的展厅干脆直接禁止中国人入内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明明已经有了自己的国产大飞机,为什么三大航司还要花大价钱购买法国的飞机呢?

航展上的区别对待

2024年2月的新加坡航展,是国产大飞机C919第一次踏上国际航展。

展会期间,C919不仅公开了机身细节和客舱布局等静态展示内容,还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

但遗憾的是,这场精心准备的首秀最终未能斩获任何国际订单,首次国际亮相显得有些冷清。

甚至在展会期间,德国空军一架空客制造的A400M运输机开放参观时,现场工作人员只要看到亚洲面孔,就会检查对方的国籍。

只要你回答你是中国人的话,就会被禁止进入,就连几岁的小朋友都被赶了出来。

不光是中国人,就连俄罗斯人也遭受到了这样的待遇,但是更令人生气的点就是,台湾人居然是可以正常进去参观的。

有网友拍下空客工作人员粗暴驱赶中国参观者的画面,还有人当场被呵斥“Chinesegoout”,随后向航展主办方提交了投诉信。

事件在社交媒体发酵后,空客的回应显得避重就轻。

只是在声明中表示“已第一时间协调改进参观流程,确保后续对所有观众开放”,对被拒人群未提任何道歉,反而强调“始终重视中国市场,愿深化合作”。

之所以在声明中一直强调会重视中国市场,就是因为我国之前花了2400亿元,从法国购买了大飞机的事情。

2400亿元买空客

2022年7月1日,南方航空、国际航空、东方航空联合下单292架空客A320NEO系列飞机。

按当时目录价计算总额超37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亿元),但得益于“团购优势”,实际成交价降低了15%-20%,单架飞机节省数百万美元成本。

这笔订单创下了空客在中国市场的纪录。

仅仅九个月后,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又追加160架空客订单,其中150架为A320系列,10架为A350宽体机,价值约200亿美元。

但实际上早在2017年,国产大飞机C919早就已经成功上天,甚至在订单交易十个月之前,就已经拿到了市场投放证。

可为什么我国的航班连自己国家的飞机都不捧场,反而要去花这么多钱买国外的飞机?

其实,这些订单并不是不支持国产,而是基于现实的一个理智选择。

若三大航将292架订单全给C919,按当前产能需等待至少10年,而空客A320系列年产能达900架,下单后6个月即可交付。

更何况,疫情后国际航线复苏迅猛(2024年恢复至2019年120%),2024年国际航班量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120%。

新疆-北京的旅游航线、上海-曼谷的商务航线、广州-迪拜的货运航线都急需增加运力,这时候根本等不起。

而空客A320系列的年产能能达到900架,平均每个月就能交付75架,三大航下单后6个月内就能拿到飞机投入运营,正好填补运力缺口。

这种“即买即用”的优势,让C919的“远期产能规划”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除了交付慢,适航证的问题更让C919难以满足三大航的全球运营需求。

目前C919只拿到了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证,直到2025年1月才首次开通上海-香港这条“准国际”航线。

这意味着它暂时还不能执飞北京-巴黎、上海-纽约这些跨洲际航线,而这些航线恰恰是航司的利润高地。

更关键的是国际认证的进展并不顺利。

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已经明确表示,C919在2025年无法完成认证,至少还得再等3到6年,最快要到2028年才能落地,慢则可能拖到2031年。

相比之下,空客A320NEO早就拿到了EASA和FAA的双重认证,能在全球190多个国家起降。

这完美匹配了三大航的国际业务需求。

不仅如此,供应链风险也让航司不敢押注C919。

C919目前的国产化率只有60%,不少核心部件还得依赖进口:

发动机用的是美法合资CFM国际的LEAP-1C,航电系统来自美国霍尼韦尔,起落架则源自德国利勃海尔。

这种“核心技术在外”的现状,让供应链随时面临“断供”风险。

2025年7月美国短暂禁售发动机导致C919生产线停工1个月,虽然后来解禁了,但这件事给所有航司提了个醒:外方一句话就能让整条生产线停摆。

对于需要全年无休运营的航司来说,这种风险实在太致命了。更何况民航机每年得飞够3000小时以上才能盈利,任何停飞都会直接影响收益。

更重要的是,空客早就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备件中心,零件配送周期不超过48小时,就算出现故障也能快速修复。

不仅如此,空客还非常的省油,百公里油耗444升,比C919的480升低了7.9%。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算下来单座现金运营成本能低14%。

而且三大航早就有了庞大的空客机队基础:东航有250架A320系列,南航230架,国航210架。

飞行员早就熟悉了操作流程,维修团队也掌握了核心技术,备件库都是按空客标准建设的,用起来得心应手。

如果换成C919,就得从零开始:飞行员培训人均成本超200万元,维修工程师要送到商飞总部培训6个月,还得投入5亿元建独立备件库,这些短期成本实在太高。

虽说三大航纷纷购买空客,但这并不意味着甩开C919,反而C919的数据很亮眼。

C919 的优势

截至 2025 年 5 月,东航首架 C919 安全飞行超 2.8 万小时,承运旅客 157 万人次,航班正常率达 97.2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大航的支持策略也从 “观望” 转向 “分阶段投入”:东航作为全球首发用户,优先将 C919 投入京沪、沪广等黄金航线。

国航、南航各接收首架飞机后,均签订了100架长期订单,交付期延至 2031年。

2025年6月巴黎航展上,C919实体机吸引了法航、汉莎等航司的技术团队考察;东南亚市场的突破计划也在推进。

计划2026年开通上海 - 曼谷、广州 - 吉隆坡航线,依托“一带一路”航空双边适航协议拓展市场。

中国已与29国签署相关协议,2024年借此获得785架国际飞机订单(含C919 意向)。

结语

C919的成熟需要时间,这一点从高铁的发展历程可见一斑。

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高铁用了20 年时间实现全球领先。

民航领域的技术壁垒更高、安全门槛更严,突破之路必然更长。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产能提升(2030 年目标年产 150 架)、国产化率提高(长江 1000A 量产)和国际认证推进(EASA 认证在即),C919 终将在全球民航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科技   中国   航线   飞机   订单   国际   上海   法国   新加坡   东航   航空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