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中国有底蕴,欧洲有鼠辈。如果你问我近代以来哪个国家对全世界的危害性最大?我的回答不是美国、也不是德国、更不是以色列,而是开启了工业革命先河的英国。
世界的百年历史里,英国是唯一一个整天都在琢磨如何做到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琢磨如何让其他国家乱套,让自己能岁月静好的国家。

直到现在,英国的政客们似乎还沉浸在过去的帝国美梦中,从未割舍过对前殖民地的特殊情结与控制欲。
英国从未对殖民历史感到羞愧,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强调殖民历史的所谓“贡献”,不过是将大家的思维引导向历史迷局的障眼法,其真正想要隐藏的,是那些曾被英国祸害的国家,至今仍承受着战乱纠纷的现实——这一切都源自于英国用来对付落后国家、屡试不爽的“分而治之”战略。
有人说,中东的教派与族群原本就有冲突,古代印度时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之间也不和睦,退一万步讲,这些国家本身难道就没有一点问题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

没错,有些地区的族群与教派冲突确实自古有之,但不等于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是不死不休。今天中东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它没有核心地区大国——对外能让垂涎三尺的域外大国有所忌惮,对内能镇得住心怀鬼胎的域内小国。
中东以前有过这样的核心大国吗?有,那就是奥斯曼帝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奥斯曼帝国实际就充当了伊斯兰世界核心国家的角色,维系着中东的秩序与和平。

奥斯曼全盛时期势力横跨亚非欧三洲,掌控陆上交通线六个世纪之久。彼时的中东是奥斯曼帝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统治之下总体处于和平稳定状态,起义和互相攻伐的事情很少发生,即便有也闹不大。
然而,从17世纪起,奥斯曼由盛转衰,到18世纪时,已沦为“西亚病夫”,欧洲列强谁都能上去踩上一脚,势力范围内不满于其腐朽统治的零星起义也多了起来,英国与其他欧洲强国遂开启了对奥斯曼的蚕食进程。
从地理位置看,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因更接近欧洲、远离伊斯兰世界的中心,成为奥斯曼最早被侵占的领土。随后,英法列强以北非为跳板,一步步向着伊斯兰世界纵深扩张。
权力中心扩张到海湾地区时,英国扶植起了科威特、巴林、卡塔尔等众多小国,将其纳为保护国,不允许它们有自主的外交活动和军事发展。这种小国林立的格局,后来随着二战后海湾国家的独立被延续和固定至今。
不过彼时英国在总体策略上还没有想要彻底肢解奥斯曼,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奥斯曼站错了队,英国对奥斯曼帝国的政策才从“僵而不死”转变为“彻底瓦解”。
为达成目的,英国在幕后策动了阿拉伯人大起义,并给阿拉伯人一个美好的承诺:推翻奥斯曼后,定会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北到亚历山大塔、东到伊朗边境、南到波斯湾、西临红海与地中海的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人信以为真,于1916年6月5日揭竿而起,与英军一同发难,既加速了奥斯曼的灭亡,也开启了中东地区彻底四分五裂的格局。

在向奥斯曼帝国挥下“手术刀”之前,英国已与法国、沙俄、意大利先后签订协定,计划在瓜分土耳其之外,进一步瓜分阿拉伯诸行省,即1915年3月的《君士坦丁堡条约》、1915年4月的《伦敦条约》和1916年4月的《塞克斯—皮科协定》。这之中,尤以最后一份《塞克斯—皮科协定》对今天的中东地缘格局影响最大。
协定明确了英国等国家的全部诉求,英国将获得美索不达米亚的伊拉克部分,以及地中海重要港口海法、阿卡地区即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一带;法国的势力范围包括叙利亚与今天的黎巴嫩;利比亚则被纳入意大利麾下。
彼时尚担任殖民事务部大臣的丘吉尔十分得意地说,他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下午,用笔轻轻一划就“创造”出了约旦。但他同时也坦言,自此之后,潜藏于阿拉伯世界的种族、民族、宗教等矛盾将会喷薄而出,把世界搅成一团浆糊。

因此,中东原本的矛盾确实存在,但只是潜在的。百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肮脏协议创造出了一个乱世。英国先让阿拉伯世界从奥斯曼帝国中分裂出来,再让阿拉伯世界内部进一步分裂,唯有如此,才能便于他们驾驭和控制中东伊斯兰世界这个庞然大物;同时,只有各个殖民地自身力量越弱小,才越需要引入域外大国的力量寻求保护。
只是分割还不算完。为了让各个阿拉伯国家臣服于西方强权之下,英国还刻意在它们之间扩大矛盾:本来就有的矛盾,就加以激化;本来没有的矛盾,就凭空创造。
比如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于是,英国煽动当时受其殖民统治的沙迦酋长国等势力,侵占了位于海湾的伊朗相关港口和岛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通布岛、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并在1902年宣布了所谓“主权”。
1971年,趁着英国撤离海湾,伊朗瞅准时机出兵夺取了这三个岛,至今仍实际控制。几年后,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新政权接管了这三个岛,这也使得阿联酋与伊朗围绕三岛主权的纷争延续至今。
伊拉克与科威特这两个地方原本并无争端。1913年,英国与奥斯曼签订协议,将原本属于伊拉克、位于波斯湾的渥巴岛与布比延岛划给了科威特。其目的很明确:伊拉克领土面积过大,必须加以压制。

当时伊拉克唯一的港口乌姆盖斯尔想要直通波斯湾,这两个岛是必经之地,划给科威特后,它们就成了“拦路虎”,伊拉克几乎沦为内陆国。
于是在1961年,伊拉克的卡塞姆政府,以及1990年的萨达姆政府,都以这段历史为由,打算武力吞并科威特。在西方刻意引导的语境下,加之战后的国际秩序框架,这自然被定义为“侵略”。
但英国却绝口不提,这场“侵略”的根源正是它当年故意玩弄的制衡手段。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原本的地区强国伊拉克被打得一败涂地,十几年后,美英联军再次重拳出击,直接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法国照搬英国的“分而治之”策略,先是炮制出黎巴嫩这个独立国家,又在黎巴嫩和叙利亚内部扩大教派冲突,把伊斯兰逊尼派、什叶派、基督教、希腊东正教以及此前引发关注的德鲁兹教派搅得团团转。两国族群内部矛盾重重,法国则从中坐享渔利。

至于以色列的问题,更无需多言。英国大力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目的就是加深阿拉伯世界的混乱与分裂。
1917年,英国发布《贝尔福宣言》,明确表示支持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家园,这一宣言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重要推手。
英国人从一开始就清楚,在阿拉伯人聚居区建立犹太人家园,意味着两个民族将声称拥有同一块土地,定居者与巴勒斯坦人的冲突将不可避免——而这种冲突,将非常有利于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
如今我们谈论巴以纷争,要么纠结于世俗与宗教、正义与恐怖,要么追溯千年历史争论谁先定居在这片土地,最多指责美国拉偏架,却很少有人将矛头直指英法这两个始作俑者,仿佛这事与它们毫无关系。如今英法说要承认巴勒斯坦国,多年前玩“分而治之”手段时射出的子弹,现在终于要正中自己的眉心了。

它们想要的是让以色列制衡阿拉伯世界,而非让以色列消灭阿拉伯世界,无论是一个统一的大阿拉伯帝国,还是一个扩张后的大以色列帝国,对欧洲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如果美国帮助以色列实现了扩张目标,欧洲无疑会被美国拿捏得更死,其“战略自主”的愿望恐怕永远只能是空想。
今天谈及阿拉伯国家,总感叹它们“怒其不争”,要么说它们不懂团结,要么说它们分不清主次矛盾。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们曾经也是团结过的,在奥斯曼帝国晚期之前,阿拉伯世界相对团结;虽然被英国人欺骗,但为了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它们也曾联合起义推翻了奥斯曼帝国。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答案就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殖民势力及其奉行的“分而治之”战略。
这种战略的阴毒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的领土侵占,而是对一个地区的文明根基、民族认同和社会结构进行系统性破坏,再用矛盾的铁丝网将破碎的土地分割包围。
中东并非个例,在南亚次大陆,英国同样留下了至今流血不止的伤口。英国总是标榜自己给殖民地带来了“现代文明”和“先进制度”,却对这些因殖民统治引发的百年战乱避而不谈;它津津乐道于工业革命的成就和议会民主的制度,却选择性遗忘自己是如何用坚船利炮打开他国国门。
即便是今天,英国依然没有放弃干涉他国的老毛病,追随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指手画脚,试图延续昔日的霸权美梦。

回望百年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英国所谓的“大陆均势”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极端自私的霸权逻辑;它推行的“分而治之”战略,是制造地区动荡、引发民族冲突的罪魁祸首。
美国的霸权主义固然令人警惕,但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埋下的百年乱局,其危害性更为深远、更为隐蔽。
#我要上头条##上头条 聊热点##国际##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