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沉默的荣耀》播出后,‘马场町四烈士’的故事让无数观众泪目。
其中聂曦是最年轻的那个,33 岁赴刑场时,眼神坚定,面色平静,让台媒也为之佩服,用 14 个字定格了他最后的模样。
这 14 个字没有华丽辞藻,却道尽了他的信仰底色,他的履历模糊,甚至迟至 2006 年才被追认为烈士,可正是这样一个 “不显眼” 的人,在隐蔽战线里撑起了关键一角。
为何他能在生死面前如此从容?那 14 字评价,到底是什么?
1950 年 6 月 10 日清晨,台北马场町的空气里满是压抑,刑场却因聂曦的一身白衣显得格外不同 —— 他没有戴手铐脚镣的狼狈,走向行刑队时,脸上没有丝毫慌乱,甚至带着一丝微笑。
这一幕,被在场的台媒记者牢牢记在心里,后来写下 “形象英武,大义凛然,死前毫无惧色”14 个字,成了后人了解聂曦的重要依据。
没人知道聂曦赴刑前一晚在想什么。或许是想起了福建福州的故乡,或许是回忆起传递情报时的紧张时刻,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从未后悔。
这场牺牲的源头,要从 1950 年 2 月说起,蔡孝乾被捕叛变,供出小姨子的出境证是聂曦帮忙办理的,就是这张小小的证件,让特务锁定了聂曦。
其实在此之前,聂曦已经察觉到危险:台湾的管制越来越严,他不再亲自跑情报,组织也派来朱枫当专职交通员,7 次往返港台运送舟山群岛布防图、金门兵力配备图等核心资料。
当吴石紧急通知他 “朱枫身份可能暴露” 时,聂曦第一时间找到朱枫,可台湾早已被严密管控,朱枫最终在舟山被捕。而聂曦自己,也在 3 月被抓进监狱。
审讯室里,特务用尽手段,却始终没能从他嘴里套出半个字,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一旦暴露,后果就是死亡,但他更清楚,情报背后是国家统一的希望,绝不能松口。
6 月 10 日那天,聂曦特意换上一身干净的白衣。
可能是他对信仰的尊重,也可能是他想以清白之身告别世界,总之面对枪口,他没有躲闪,反而转身面向大陆的方向,轻声说了句 “等着统一那天”(目击者回忆)。
随后枪声响起,台媒对他评价14 字,“形象英武,大义凛然,死前毫无惧色”。
“英武” 是他面对死亡的姿态,“大义凛然” 是他对理想的坚守,“毫无惧色” 则是他对信仰的笃定,信仰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选择积累的勇气。
如果说刑场的白衣是聂曦信仰的‘最后亮相’,那他在隐蔽战线里的‘沉默’,就是信仰最长久的坚守。
聂曦没有吴石的中将头衔,没有朱枫的传奇经历,却用平凡的行动,撑起了情报传递的关键一环。
1917 年,聂曦出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聂能辉,关于他 1939 年前的经历,史料几乎一片空白,这种 “空白” 反倒成了他从事隐蔽工作的保护色。
1939 年,吴石调任第四战区参谋长,聂曦因同乡身份成为他的随从副官, 这个看似普通的职位,成了他接触核心情报的窗口。
当时吴石已开始与我党秘密接触,聂曦作为朝夕相处的副官,每天帮吴石整理文件、传递消息,自然知晓其中的秘密。
但他从不多问,只是默默把事情做好,吴石熬夜画的布防图,他仔细折好,避开检查站,往返七八个小时,安全送到接头人手中。
吴石需要核对的信息,他悄悄分类整理,让情报更清晰直观。
1949 年福州解放前夕,聂曦的 “沉默坚守” 迎来了关键的考验。当时吴石奉命将 500 箱机密情报运往台湾,却在他的坚持下暂存福州。
两人心里都清楚,这是 “滞留计划”:他们要把这些情报尽可能留在大陆。聂曦跟着吴石一起,悄悄把数百箱情报藏在隐蔽处。
不过直到今天,聂曦的党员身份仍未完全确认,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贡献。他从不是为了 “头衔” 做事,而是为了心里的 “统一理想”:渡江战役因他传递的情报加速胜利,福州解放后因他藏匿的情报减少了破坏,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任何头衔都更有分量。
2006 年,国家正式追认聂曦为革命烈士,迟到的认可,是对他 “沉默坚守” 的最好回应。
如今,《沉默的荣耀》让更多人知道了聂曦的故事。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他与吴石、朱枫、陈宝仓的雕像并肩而立。
每年都有观众带着鲜花来这里,看着雕像上聂曦的模样,真正的信仰,是危难时的从容、平凡时的坚守,是哪怕付出生命,也坚信 “中国会统一” 的那份笃定。
参考资料:
沉默荣光,闽清走出的“红色副官”
2025-10-16 06:06·海峡都市报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