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Seek在周五罕见地出现在国家级行业论坛上,其高级研究员陈德力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出警告,呼吁业界正视通用人工智能开发竞赛可能带来的"危险"社会影响。这是这家以低调著称的杭州企业继9月份后第二次派遣代表参加公开行业活动,标志着其在中国人工智能版图中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
DeepSeek的公开表态正值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关键转折点。在OpenAI、谷歌、Meta等国际巨头加速推进通用人工智能研发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同样面临技术突破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艰难平衡。陈德力在与被称为中国人工智能"六小龙"的其他五家公司高管同台时强调,尽管DeepSeek致力于AGI开发,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项技术对就业市场、社会结构乃至人类文明可能造成的深远冲击。
从隐秘到公开的战略转变
DeepSeek成立于2023年,由量化投资公司幻方量化孵化,创始人梁文锋此前鲜少在公开场合露面。这家公司以其开源大模型DeepSeek-V2和DeepSeek-Coder在国际技术社区赢得关注,在多项基准测试中展现出与国际顶尖模型相当的性能,却保持着极低的运营成本和极小的团队规模。这种"小而美"的发展模式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中独树一帜。
今年9月,DeepSeek首次派出人工智能治理负责人吴少卿参加杭州的全球开源创新聚会,讨论开源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这次亮相被业界视为该公司战略调整的信号。仅两个月后,陈德力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发言,进一步确认了DeepSeek正在从技术研发导向转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随着中国政府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规范管理,要求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考虑伦理、安全和社会影响。2024年以来,中国国家网信办、科技部等多个部门陆续出台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领域的管理办法,强调企业需建立健全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在这种政策环境下,DeepSeek选择提高公开透明度,主动参与行业对话,既是应对监管要求,也是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陈德力在发言中特别提到就业问题,这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最敏感的议题之一。国际劳工组织近期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影响全球约3亿个工作岗位。在中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快速渗透,就业替代效应已经开始显现。DeepSeek呼吁建立"吹哨人"机制,实质上是要求整个行业正视技术发展的负外部性,而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指标的竞赛。
通用人工智能竞赛的中国路径

被统称为中国人工智能“六条小龙”的公司的创始人和高管出席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照片:路透社
中国人工智能"六小龙"包括DeepSeek、月之暗面、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和MiniMax,这些成立不到两年的初创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大模型领域的重要力量。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不同,这些新兴企业更加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在模型架构、训练效率和推理优化等方面进行激进探索。
DeepSeek的技术路线颇具特色。其发布的DeepSeek-V2模型采用混合专家架构,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计算成本。根据公开的技术报告,该模型在训练和推理阶段的能耗仅为同等规模模型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种效率优先的策略,与OpenAI、Anthropic等美国公司追求规模扩展的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效率优势并不能完全规避通用人工智能开发的风险。陈德力在乌镇的发言中承认,即便DeepSeek采用更加克制的发展策略,AGI的实现仍可能对现有社会秩序产生颠覆性影响。他提出的"吹哨人"概念,本质上是希望建立一种行业自律机制,让企业在技术突破前就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
这种担忧在全球人工智能社区中并非孤例。OpenAI的创始团队成员多次警告超级智能的风险,Anthropic公司将"可解释性"和"对齐性"作为核心研究方向,谷歌DeepMind也设立了专门的伦理审查委员会。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正在快速跟进。除了DeepSeek的公开表态,智谱AI、月之暗面等公司也在最近的财报和公开信中强调了负责任人工智能开发的重要性。
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作为中国政府主导的年度盛会,历来是观察中国互联网和科技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今年大会特别设置了人工智能治理主题论坛,邀请学界、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讨论人工智能发展的规范路径。DeepSeek选择在这个平台上发声,显示出其希望在政策形成过程中发挥影响力的意图。
技术乐观主义与社会现实的张力
DeepSeek的立场反映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被视为国家战略优先事项。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工智能企业落户。另一方面,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冲击已经引发广泛关注,从网约车司机到内容创作者,许多职业群体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替代压力。
陈德力提出的就业问题"吹哨人"机制,试图在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具体而言,这可能意味着企业在推出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的人工智能应用前,需要向监管部门或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风险评估报告。类似机制在金融、医疗等受严格监管的行业已经存在,但在快速迭代的科技领域实施难度更大。
从国际经验看,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提出了基于风险分级的监管框架,将可能影响就业、教育等关键社会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归为高风险类别,要求企业在部署前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美国虽然尚未出台统一的联邦法规,但多个州已经开始探索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措施。中国的监管路径可能会借鉴这些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治理体系特点。
DeepSeek的公开表态也可能反映了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考量。作为一家相对年轻的初创公司,DeepSeek需要在技术竞争、融资需求和政策合规之间保持微妙平衡。通过主动讨论人工智能风险,展示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助于获得政府和公众的信任,为后续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陈德力在发言中并未提出放缓通用人工智能研发的建议,而是强调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建立预警和应对机制。这种立场既承认了技术发展的不可逆转性,也保留了对发展速度和方向进行调控的空间,体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处理创新与监管关系时的务实态度。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一个全球性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劳工组织的共同参与。DeepSeek的呼吁可能成为推动中国建立更完善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催化剂。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如何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保护劳动者权益,如何在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将成为摆在所有人工智能从业者面前的长期课题。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