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下一个意外出现了。
关税战是一场鏖战、持久战,对中国肯定有压力,但其中一个大意外是,这也是破除中国内卷的契机。
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形成了路径依赖,过度的卷价格,如今当美国这块最大的外部市场濒临消失,就会倒逼中国经济加速形成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的新格局。
当然,这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甚至会相当之痛,但却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内卷,是中国经济的一大顽疾。
从数据上看,三月份的消费品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依然在下跌,特别是PPI,同比下降2.5%,环比下跌0.4%。
从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利润,可以更好地反映内卷的面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为4.53%。其中私营企业只有3%,利润率相比于2024年进一步下滑。
内卷有多严重,从光伏和汽车这两个行业就能看出来?
2024年中国光伏产能利用率一度跌破60%,组件价格暴跌至0.6元/W,全行业利润大幅下滑。
再看汽车行业,2023年经销商的新车销售,对其毛利贡献为-15.6%,价格混战成为行业利润率反噬的主因。
光伏与汽车行业是典型代表,其实绝大部分行业都在拼命地卷。
中国老板整天思考两件事:一是怎么卷死国内同行;二是怎么降本增效。老板和员工,都很焦虑。
内卷实际上是一种过度竞争的状态。资源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导致无效的内部消耗,使得原本拥有资源和供应链优势的产业,被扭曲为重复建设与产业集中度过低,形成恶性竞争环境。
其实国内在工业层面上的内卷,一开始就注定了。改革开放之初,是靠华侨注资、外贸拉动工业,地方政府卷入“招商引资”大战——“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
而当时在企业战略层面上也普遍存在短视,过度关注对手而非客户需求,导致竞争维度停留在低价而非价值创造。
我们的商业思维模式,倾向于同质化竞争。一个中国人开加油站火了,前后左右都是加油站,但高明的商业思维是应该在旁边开个餐厅。
内卷会形成一个死循环。企业打价格战——利润低——员工收入低——消费少——企业赚钱难——继续打价格战。
打破这种死循环,就必须从低收入低消费,变成收入和消费都高,而且消费的质量要好。
这真的很难,意味着要建立起新的循环和平衡,但贸易战逼着我们必须要转、坚决要变。
在出口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大量外贸企业转向内需。如果内需不能崛起,无疑会加剧内卷的激烈程度。
其实,从政府到企业,方方面面都在为提振消费、破除内卷做努力。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消费”一词出现了32次,实属少见。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制度安排,站在政府层面,都应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需求侧上面,尤其是想办法让老百姓有钱。
产业政策补贴方向上也要调整,以往的政策倾向于补贴生产者,结果导致产能过剩,如今的政策应转向补贴消费者,来扩大内需市场。
此外,还包括落实劳动法,给老百姓更多的空闲时间等。总而言之,就是要由建设财政转向民生财政,通过改善民生,加速向消费型社会转向。
这是从消费端看的,从生产端也要转变。一句话——不要再低质竞争了,没意义!
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个很好的提法。行政区域格局让企业竞争主要在地区经济之间展开,这里面掺杂了很多行政命令,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公平竞争,也放大了产能,更容易出现过剩。
而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方面是打破地方保护,另一方面也是让全国协商起来,像德国、日本那样,建立起产业的联盟和协会,大家为了共同利益,拒绝内卷,甚至还要涨价。
靠协商,不要再内卷了。让企业的利润率提高,把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加上去。
此外,还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提出过一个“索洛模型”,认为人均收入的进步速度等于国家技术的进步速度,而非资本积累。
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品牌塑造,可以从低价出口转向技术授权和标准输出。企业间就不是在低质生产层面打价格战。
关税是加到245%还是1245%,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需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与出口转内销政策同步的,是国家加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的政策。
我们要发挥出14亿人的创造力和消费力。把过度依靠美国的被压榨式外贸,变成提质增效面向更多国家的、中国主导的真正全球化。
任务艰巨、挑战重重,但必须砥砺前行。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