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在面对出口转内销这轮宣传风口的时候最好谨慎点,结合最近消费贷松绑的政策,一个不小心,你很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消费大刺激下陷入债务螺旋。
没错,拯救经济发展确定性的任务,又落到了老百姓身上。
上周末,由于对等关税政策执行给出口企业带来的扰动,江苏、浙江、深圳等地连夜发布文件要求各部门立即响应商务部内外贸一体化号召,助力外贸企业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
同一时间,永辉、盒马、京东等零售商和平台型企业先后发文,宣布将开辟绿色通道,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尽管这两天关税问题看起来已经有缓和的态势,但其中仍然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构建一套足够强大、具有高度确定性的内循环消费结构,将成为了未来几年里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3月14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在助力提振消费的基础上,发展消费金融,随后多家银行将旗下个人消费贷的金融上限由30万提高至50万,还款年限由最高5年延长至7年。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再一次被摆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被赋予了更多的担子。
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吗?如果是的话,主要的消费空间和潜力对象,又在哪呢?
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大家好,我是咨云君。
先把结论放在前面,方向是对的,但路径有所偏差。
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消费、外贸和投资三驾马车中,只有内循环的消费具有着高度确定性,把提振消费作为主要的发力方向,既可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又能提升居民的获得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6.8%,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数据不仅显著低于了最终消费率在70-80%区间的发达国家,还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消费至少还有约20%左右的上升空间。
那为什么又说路径有所偏差呢?
消费,又可以进一步的细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其中商品消费是指消费者购买如手机、衣服等有形商品,而服务消费则是指那些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如旅游、电影、网文短剧等等。
从我们前面提到的消费贷提额延时,以及出口转内销等扶持动作来看,在新一轮构建内循环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促进商品消费仍然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这是在要求居民部门承担比以往更多的责任,也就是购买比以往更多的商品,坦白来说,这依旧是在走过去三十年的老路,指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拔高内循环的上限,难度有点高。
从产品质量上来看,相较于30年前的出口转内销,今天的出口产品在质量上很难与原本的内销产品拉开显著差距,在性价比的消费观念普遍流行的当下,价格相当乃至更贵的外销产品,恐怕很难像30年前一样吸引消费者抢购。
从消费意愿上来看,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不是近几年出现的,而是一场持续了近二十多年的衰退。
这是2000-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与储蓄存款走势图,在上半部分不难看出,居民消费倾向在2000年以后一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这种消费倾向的下降,主要来源于居民对收入与就业前景的担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从此前的113.2突然下降到86.7,之后一直低位徘徊至今,在这段时间内居民部门出现了典型的谨慎性储蓄,中国家庭银行存款由2021年的103亿飙升至2024年的152亿,三年时间增长了50%!
这组数据也成了各路专家口中的:中国居民有钱,只是不愿意消费观点的论证。
最后,从数据维度来看,中国商品消费的上升空间也是有限的。
一般而言,越发达的经济体,其商品消费占GDP的比重就越低,根据中金公司发布的一项研报显示,2020年,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商品经济占GDP之比在8%~10%左右,中国同期的数据为15%,差距并不大。
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消费差距不在商品消费,而在服务消费。
02
中国的服务消费,甚至比印尼还低。
根据中金研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服务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5%,远低于占比在50-60%的发达国家。
从人均GDP和消费占比的散点图能更进一步的看出这种差异,在人均GDP与商品消费占比中,中国的水平处于世界平均拟合线上,但在人均GDP与服务消费的占比中,中国的数据呈现出了显著的游离。
所以,相较于提升空间有限的商品消费,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服务消费才是构建内循环的主要重点,但当前所谓的出口转内销和消费贷在本质上仍然是商品消费导向,最终能够发挥出的效果恐怕是有限的。
另外,在构建内循环这件事是上,仅仅是给居民部门再加担子,是绝对行不通的。
服务消费不同于商品消费,在具备消费能力的同时,还要求消费者拥有消费意愿。
这种消费意愿,是建立在相关产业提供的服务质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它的提振是需要消费者、行业以及相应部门的多方合力来实现的。
以电影为例,近两年在票补退坡后,票价逐步上涨至40-50元区间,此前电影市场遇冷,业内将主因归结为票价上行导致的票房疲软,但春节档期间电影哪吒2凭借一己之力斩获156亿元的票房,创下了前所未有的观影狂潮。
而在旅游产业,2024年中国人均周工作时间达48.6小时,排名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在世界休假天数排行榜中,中国位列第101位,工作对劳动者生活的长时间挤占,再加上集中且少量的公共假期,严重制约了以旅游等需要长时间体验的服务消费产业增长。
今年以来,一个比较好的趋势是各部门开始对加班和双休执行等问题进行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当前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带来更高的消费意愿。
构建内循环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补贴、一个更刺激、更开放的金融环境所能达成的,它需要的是更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产权制度,更优化的税收和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大家对未来抱有更高的预期和信心。
最后,在现实中,一场轰轰烈烈的,或被动或主动的全民消费浪潮也将在未来几年拍马而至,普通人在这场浪潮中,要更加的谨慎、注意和小心。
在收入与就业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我们更要妥善管理自己的消费欲望,做好收入与支出的平衡,避免自己在更奔放的消费环境下走入债务螺旋。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