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10日,纽约的世界卫生大会现场,宣布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掌声瞬间响彻全场。
这一刻,世界看到了中国重返国际舞台的身影。
但很少有人知道,同一天的洛阳,也正发生着影响这座城市的故事。
这些故事,藏在泛黄的县志里,刻在老城的街巷间,同样值得被看见。
1953年5月10日,宜阳县迎来新县长王明卿。
翻开《宜阳县志》,短短几个字,背后是百废待兴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宜阳刚从战乱中恢复。
王明卿上任后,没有豪言壮语,卷起裤腿就往乡下跑。
田间地头是他的办公室,农民家里是他的会议室。
他带着百姓修水渠、种庄稼,一步一步让宜阳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那时候的宜阳,每一点变化都来之不易,而这位新县长,成了百姓心中的主心骨。
《涧西区志》记载,这一天区社办企事业单位精简职工1750人。
当时全国经济调整,涧西作为工业集中地,必须响应政策。
1750名职工放下手中的工具,有的返乡务农,有的另谋出路。
没有抱怨,只有服从。
他们明白,个人的选择要和国家的大局一致。
这些普通工人的离开,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也是洛阳人顾全大局的缩影。
1986年5月10日,西工区的小学生们发现学校改名了。
共青路小学变成芳林路小学,劳动路小学成了唐宫西路小学。
六个学校同时更名,新名字里藏着洛阳的千年底蕴。
“芳林”让人想起古代的皇家园林,“唐宫”带着盛唐的气息。
改名不是简单换个牌子,是把洛阳的历史文化,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从那以后,每天背着书包走进校园,孩子们都在和这座城市的过去对话。
2004年5月10日,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
国际上,美军虐俘丑闻闹得沸沸扬扬,全世界都在谴责。
而在洛阳,市非典防治指挥部里,工作人员正紧张开会。
非典虽已过去,但防控不能松懈。
口罩够不够,消毒到不到位,发热门诊怎么安排,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讨论。
外面是国际新闻的喧嚣,这里是守护一座城的坚守。
洛阳人用行动证明,不管外面风浪多大,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是最大的担当。
2009年5月10日,白马寺齐云塔院热闹非凡。
三层的大雄宝殿落成,长28.3米,宽23.8米,高17米。
飞檐斗拱,红墙金瓦,和旁边的齐云塔相映成趣。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这座新落成的大殿,是1900多年历史的延续。
落成那天,香火缭绕,钟声悠扬。
从古代到今天,白马寺见证了洛阳的兴衰,而这座新殿,又将续写新的故事。
同一天,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人离开,有人到来;有变革,有坚守。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在1774年的这一天逝世,普法战争在1871年的这天结束,张大千在1899年的这天出生。
这些遥远的故事,和洛阳的点点滴滴,共同构成了5月10日的记忆。
洛阳的故事,不在教科书的宏大叙事里,而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里。
是新县长下乡的脚印,是工人离厂的背影,是孩子们上学的新路牌,是寺庙新起的屋檐……
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实实在在地刻进了洛阳的年轮里。
下次路过芳林路小学,走进白马寺,别忘了,这些地方都藏着属于洛阳的“5月10日”。
未来的这一天,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让我们一起期待。
更新时间:2025-05-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