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灵柩遭到破坏,曾孙蒋万安痛心疾首:希望两蒋早日入土为安

2018年2月28日清晨八点,桃园大溪镇慈湖上空飘着细雨,游客零星入园,陵寝内的宪兵交班仍按惯例行进。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骚动正逼近。

九时左右,七八名年轻人蒙着兜帽冲进四合院,他们高喊口号,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漆,对着蒋介石棺椁“啪”地甩去。三分钟后,警卫才反应过来,现场一片错愕。参观的张姓老人摇头叹道:“怎么连先人都不放过?”

这并非简单恶作剧。那天恰逢“二·二八事件”七十一周年,在岛内政治氛围的催化下,破坏举动迅速被媒体放大。蒋介石曾孙蒋万安闻讯赶到,只说了一句:“以暴制暴解决不了任何历史议题。”

随即,他在镜头前表态——“家族始终盼望祖父与曾祖父能落叶归根,但迁葬必须由所有晚辈与长辈共同决定。”短短数语,既包含无奈,也透露出蒋氏后人四十多年未了的心结。

时间拨回到1975年4月5日。那天夜里,蒋介石在台北病逝,享年八十八岁。他留下的遗愿是“棺暂厝慈湖,待时机成熟回南京紫金山”。于是,一具重达两吨的柏木棺被运往桃园,安放在兵力严密的陵寝中。

十三年后,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终年七十七岁。临终前他对儿子蒋孝勇叮嘱:“我百年后,若能回到溪口母亲墓旁,便了此一生。”但现实依旧,只得循父亲旧例,改在一公里外的头寮宾馆暂厝。

“浮厝”这种特殊处理方式,本意是等待两岸局势缓和。可四十多年过去,局势曲折,棺木始终未曾动土,如今甚至成为岛内旅游点,日均上百名游客在兵马俑式的仪仗之间合影留念。

家族内部多次商议,最大的一次努力来自蒋经国三子蒋孝勇。1996年秋,罹患食道癌晚期的他拄拐回到浙江奉化溪口,爬完六百级石阶,跪在曾祖母墓前发誓:“我一定送父亲回家。”可数月后,他便病逝新加坡,壮志化尘。

其后,支持移灵者只剩蒋纬国与蒋方良等少数亲属,而蒋孝严倾向继续维持现状。意见分裂,使家族无法集体对外。宋美龄晚年提出“两阶段方案”——先在台湾五指山军人公墓安葬,日后再迁大陆——也因政局变动搁浅。

政治环境并不宽容。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去蒋化”行动蔓延,校园与公园铜像大批被拆,甚至被人拖到厕所旁羞辱。家族担忧“假如连雕像都保不住,未入土的棺木恐更危险”。

蒋万安的出身颇具戏剧性。因为“万安”这两个字,外界曾猜测他并非蒋氏正统。王升当年递交的那张毛笔条幅仍在档案室里,证明名字确是蒋经国亲笔所赐。“江西万安县让我吃过苦,也让我懂得忍耐。”蒋经国曾对身边人说。

如今的蒋万安已过四十,曾在美国当律师,2022年代表国民党参选台北市长。竞选期间有人追问“上任后是否拆除蒋介石雕像”,他用一句“城市问题还有更急的优先顺序”带过,既避免激化矛盾,也不失家族立场。

慈湖陵寝被泼漆后封闭四个月,重新开放时,棺椁前加了厚玻璃,游客只能在外远远张望。宪兵的脚步声依旧,但空气里多了一层戒备与尴尬。有人说,若再不作决定,历史将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事情。

移灵大陆,看似只是家族私事,却牵动两岸政治、社会氛围与历史评价。蒋家后人明白,任何一方的情绪都可能把问题复杂化,所以他们谨慎、拖延、反复协商。

截至今日,两具柏木棺仍静静躺在桃园山谷。春季潮湿、夏季闷热,管理方每年定期除霉换炭,守护着这段半空中的旅程。外人无法想象,斑驳棺盖下的静默,已陪伴岛内社会走完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有人算过,从蒋介石暂厝到现在,日历翻过一万七千多页;从蒋经国暂厝到现在,也超过一万两千页。纸张泛黄,木头也会老去,但落叶归根的愿望不会因时间停摆。是否能如蒋万安所愿“早日入土为安”,还需更多耐心与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历史   入土为安   曾孙   灵柩   痛心疾首   蒋介石   蒋万安   桃园   慈湖   家族   陵寝   蒋经国   岛内   棺椁   柏木   宪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