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的台北,春寒还没散去,街头却满是风声鹤唳的紧张,国民党保密局的特务包围了南昌街的“吴公馆”,时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吴石将军被当场逮捕。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负责情报工作的李克农当场如遭雷击。

他比谁都清楚,吴石不是普通官员,而是潜伏在国民党核心层的“王牌特工”,他的暴露不光意味着一条关键情报线断了,更可能打乱整个东南沿海的战略部署。
一场跨越海峡的紧急营救,就这么在无声中启动,可谁也没想到,最后还是没能留住吴石的性命。

吴石和李克农的交情,得从抗战末期说起,当时吴石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可看着身边军政体系的腐败,心里早就满是失望,通过好友何遂牵线,他和中共情报系统接上了头。
第一次见面时,李克农没说太多客套话,只把一方刻着“石”字的铜镇纸掰成两半,一半递给吴石,一半自己留着。

这半块铜屑看着不起眼,却成了两人唯一的身份凭证,更是一份生死相托的信任,从那以后,吴石以“玉”为代号,李克农以“农”为代号,两人单线联系,情报传递从没断过。
吴石递出去的情报,含金量高得惊人,从《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到《台湾防务战略部署图》,每份都精确到团级单位,连国民党高层的人事变动、军事调动细节都写得明明白白。

1949年8月,上海愚园路的一次会面,吴石把情报缝在棉袄夹层里交了出去,里面装着金门、马祖的兵力布防图和军官名单。
李克农当时就说要接他家人去大陆,可吴石摇了摇头,只说国家的事更重要,本来以为只是暂时的分别,没成想,这一别就成了永诀。

谁也没料到,这场坚守了八年的暗线合作,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叛变彻底打破,1950年1月29日,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在台北泉州街被捕。
他手里握着岛内几乎所有地下党员的名单和联络方式,身份关键到不能有半点闪失,一开始蔡孝乾还能扛住,甚至趁机逃了出去,可3月再次被捕后,他终究没顶住酷刑和利诱,彻底变节了。

不光供出了吴石的真实身份,还把完整的组织名单全交了出去,消息传到北京的会议室,李克农猛地站了起来,脸色铁青,只说了三个字,“赶紧救人。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以国民党对“共谍”的狠辣,吴石一旦暴露,绝无生还可能,营救行动就这么和时间赛跑起来,可现实远比想象中艰难。

李克农最先想到的是用电台联系吴石,他亲自拟写电报,把“紧急撤离”改成“暂停工作,寻安全处”,就怕被敌方截获。
可当时台湾已经全面加强了无线电波监控,发报员连续守了好几个晚上,滴滴答答的摩尔斯电码发出去,却像石沉大海一样,吴石那边始终没有任何回应,很显然,电波营救的路,走不通了。

电波失效,李克农又把目光转向了海路,他通过香港地下党联系上油麻地渔港的陈老大,安排了一艘伪装成运送咸鱼的渔船,计划在台湾南部的小港口接应吴石。
情报被藏在空心竹筷里,外面裹着油纸,假装是“家乡筷子”,可渔船刚靠近台湾海岸线,国民党巡逻艇的探照灯就像利剑一样扫了过来,陈老大没办法,只能赶紧调头返航。

那一次,别说接应吴石,连藏着情报的筷子都没能递出去,海路走不通,李克农也没放弃,他派人去台湾的各大机场、港口踩点,想找一条陆空撤离的通道。
可国民党特务早就全面布控了,机场出口加了好几个检查点,港口围起了高高的铁丝网,就连通往郊区的小路都有便衣暗哨。

李克农在地图上用红笔标注的每一个出口,最后都被打上了叉号,一条条生路全被堵死了,无奈之下,李克农又想到了“外部斡旋”。
通过印尼侨胞陈先生牵线,他联系上了吴石的旧部、时任国民党陆军少将的方先觉,恳请他出面说情。

可方先觉早已被特务监控,收到消息后脸色苍白,只托人带回一句话,“谷正文的人天天盯着我,我要是敢出面,不光救不了吴次长,连我全家都得遭殃。
”李克农又联系了吴石在日本陆军大学的同学林蔚,当时林蔚是“参谋总部”次长,和吴石私交甚笃,可即便如此,林蔚连回信都不敢写,只托人捎来一句“自身难保,望海涵”。

外部斡旋行不通,李克农又制定了“内部撤离”计划。
他指令香港地下党为吴石伪造了“香港商人”的身份和出境通行证,还设计了两条路线,要是松山机场管控松一点,就乘民航机赴港,要是机场封锁太严,就从基隆港坐船,由公海接应。
可当时毛人凤已经下令“全城搜捕共谍”,台北城里的特务像蚁群一样密布,酒店、茶馆里全是暗哨,吴石根本没机会靠近任何一个出境通道,加密电报一封接一封发往台湾,却始终杳无音信。

李克农常常守在电台前,眼里布满血丝,手里摩挲着那半块铜镇纸,“石”字的刻痕都被摸得发亮,他心里清楚,留给吴石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阳光刺眼得让人睁不开眼。
吴石穿着囚衣,双手被缚,行刑前他拒绝了遮眼布,目光越过海峡,望向了北方,那是大陆的方向,是他为之潜伏、为之奉献一切的祖国。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他的口袋里还紧紧揣着两样东西,一张家人的照片,和那半块被摩挲得光滑的铜屑,消息传回北京,李克农独自站在窗前,手里握着自己那半块铜镇纸。
他沉默了很久,只是用布缓缓擦拭着铜面,直到铜片变得锃亮,才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李克农为营救吴石,几乎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电波、海路、陆空、斡旋、内部撤离,可终究没能敌过当时严密的封锁和残酷的局势。
这场跨越海峡的营救,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了情报史上一段沉痛的记忆,但吴石将军的牺牲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他用生命传递的37份关键情报,为新中国初期的东南防务部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考,李克农后来多次在内部会议上提起,“吴石将军的情报,字字压得住秤。
”他还推动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为其家属争取了应有的待遇,暗线虽断,但精神长存,吴石与李克农之间以半块铜屑为契的信任,以国家为重的信念,就像海峡的潮水一样,从未停歇。
这些为了国家和民族挺身而出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要不要我帮你把文章中的关键历史节点整理成一份简洁的时间线图表,方便快速梳理事件脉络。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