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广东潮阳,硝烟四起。12岁的马明目睹背着孩子的表嫂惨死于日军枪口,故乡顿成炼狱。学校停办,亲人离散,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被迫离乡的华侨少年,日后将以音乐为武器,在抗战洪流中奏响振奋人心的岭南之音。
文艺启蒙
侨乡土壤中的家国根苗
1927年,马明出生于泰国一个批局业主家庭。在讯息尚不通畅的年代,电影和音乐成为连接海外华侨与祖国的情感纽带。电影《风云儿女》、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等作品,通过电台、唱片和歌咏团传入家中,早早地在少年马明的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
更为深远的是中华民族重视文脉、强调教化的传统。尽管远居南洋,家族仍坚持让孩子接受中文教育,识文断字、知晓礼义。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马明不仅熟悉了来自故土的音律,更通过文艺作品了解到祖国抗战的艰苦卓绝。文艺,成了他理解故土、心系华夏的窗口。
1937年,10岁的马明回到广东潮阳的乡下老家读书。五年级时,一位学堂老师常把鲁迅、冰心等作家的文章抄于黑板授课,为马明打开了一扇思想之窗,启发他开始思考个人与族群、与世界的关系。
1937年12月,马明回国前在泰国和父母合影(后排右一为马明)。
初一的音乐课上,老师将《延安颂》改名为《长安颂》,教唱原调。这首源自革命圣地的歌曲,旋律激荡、歌词铿锵,岭南少年第一次意识到,音乐不仅可以抒情,更可以唤醒民心、凝聚力量。
以乐为枪
烽火中的侨界抗敌力量
战争的阴云很快笼罩马明的少年时代。
1939年,日军铁蹄踏破潮汕,马明被迫再度返泰。彼时泰国銮披汶政府奉行亲日排华政策,华校、华报遭禁,抗日救国运动受到严密监视和镇压。但压迫从未让华侨青年屈服,他们秘密成立石印社,印发传单、绘制时局图,传播抗战消息和爱国思想。
也正是在这样的黑暗中,文艺显示出其独特的力量。一位进步青年、《大众报》记者常到马明家中,带来鲁迅杂文、苏联小说与国内消息,向他讲述西安事变的真相。一盏油灯、一册“禁书”,照亮了少年前行的方向。
1940年5月,马明回泰国时与父亲的合影,彼时其母因病已于1939年在家乡去世。
1941年底,日军入侵泰国,当地华侨华人的处境愈发复杂艰难,当地抗日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华侨和爱国人士共同组成泰国抗日义勇队,秘密为祖国捐款捐物,培训技术人员,甚至组织热血青年回国参加抗战。1943年,16岁的马明在曼谷主动加入党领导的新人学习社,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一年多后,他又成为泰国反日大同盟成员,负责动员群众抗战,支援抗日义勇队开展斗争。
他没有枪,但有的是歌喉和信念。1945年日本投降后,泰国学校纷纷复课,社会亟待一股唤醒大众团结前进的力量。马明在中华中学组建合唱团,排演《黄河大合唱》。为解决经费问题,他主动申请校内兼职,以微薄收入支撑演出。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在异国他乡响起,台下侨胞无不泪目。音乐成为穿破铁幕的光,唤醒同胞之魂、凝聚前行之力。
文艺报国
从岭南到海南的乡野寻音
抗战胜利后,马明经组织推荐进入暹罗华侨教育协会师资班学习,系统提升艺术素养。1946年,他于暹罗加入中国共产党暹罗支部,明确“文艺为人民”的道路。两年后,他转赴香港开展文化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为新中国成立积蓄文艺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马明根据组织安排返回祖国内地,先后担任东江游击区文工团音乐队队长、珠江文工团副团长等职。1953年,他远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担任第一副团长,深入黎村苗寨,住草房、为黎族群众演出,采集民间歌谣。数月之内,他整理出大量民族曲调,并将其改编为《三月三》《草笠舞》等歌舞曲目。其中,《三月三》更登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交流的国际舞台,实现从乡土到世界的跨越。
泰国华侨艺术协会于1948年4月在大同学校举办暑期歌舞训练班。
1948年7月马明和黄璧辉(马明的爱人兼战友)回香港前亲友送行(右一起分别为璧辉二哥、璧辉、邻居小女孩、马明;左起两位是华夏合唱团团友;左起第三位为杨国智,回国后任山西省侨联副主席、太原第十四中学教师) 。
1949年春节前,香港中华音乐学院学员合影(左上二排第五为马明)。
1949年7月30日,华南文工团第四队在东江游击区到粤赣湘司令部庆祝八一演出途中(队首为马明)。
即便在下放干部实验农场劳动期间,马明亦从未放弃对音乐事业的追求。1973年调入揭阳潮剧团后,他大胆将西洋乐器融入传统潮剧,作品如《闸上风云》等广受欢迎,实现“洋为中用、古今交融”的艺术实践。改革开放后,马明重回音乐专业领域,为挖掘、整理和保护广东民间音乐遗产付出大量心血。
马明的艺术人生,是一代人民艺术家终身实践“文艺为了人民”的道路复刻,更是一代海外华侨心系祖国、奉献祖国的真实写照。从潮汕到泰国,从海南到揭阳,他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在毕生平凡的工作中始终以音乐为媒介,传递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
在今天回望这段历史,马明那份源自民间、服务人民的文艺初心更应得到珍视与传承——这不是西方式的叙事变体,也不是符号化的东方想象,而是真正扎根于土地、回荡于人心的高亢之音。
人物名片>>
马明,1927年9月26日出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1979年参加广东省文代会,被选为省文联委员、音协第二届常务理事、分党组成员、驻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后担任广东省民间音乐研究室主任。
整理:南方+记者 王涵琦
素材提供:省文联“我的抗战记忆”访谈组 卢瑜 黄雨欣
【作者】 王涵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