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荷兰出手了,这次不是技术出口管制,而是直接“接管”了一家中国控股的芯片企业——安世半导体。官方名义是“国家安全”,实质上却是对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一次战略封锁。
就在限制光刻机出口的政策落地不久,荷兰政府以行政命令冻结安世资产,法院快速调整管理层,股东权利几乎清零。
这一连串操作,配合得像预演好的戏码,让人不得不问一句:荷兰到底是在捍卫自身利益,还是在替美国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技术封锁?
过去两年,荷兰在中美科技对抗中的角色越来越清晰:名义中立,行动靠拢美国。阿斯麦(ASML)作为核心棋子,最早从2023年起就被拽进美国主导的半导体出口管制体系。
最初是EUV光刻机出口叫停,后面连DUV设备、维护服务、替换配件也被划入限制清单。2024年9月,荷兰政府更新出口管制,涵盖了更广泛的DUV型号,彻底堵住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进口通道。
到了2025年9月30日,事情突然升级。荷兰经济事务部下令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时间设定为一年;
7天后,法院在没有公开听证的前提下撤换了由中方委派的公司CEO,并将股东表决权交由第三方托管。这一步,已经不再是“管制”,而是直接切断了中国企业对在欧资产的控制。
安世并不是EUV级别的前沿芯片制造企业,它的强项在功率器件、分立元件,服务对象主要是汽车、工业电源等传统行业。
没涉及什么“军工敏感技术”,也没有传出过“情报风险”。但荷兰政府给出的理由依然是——“经济安全”。
如果“掌握普通功率芯片的公司都构成国家安全威胁”,那欧洲还有多少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中生存?这类说法本身就缺乏技术与法律依据。
更关键的是,安世被中国资本控股已超过六年,荷兰为何此时选择动手?时机、动作、配合程度,几乎没有任何偶然。
这场“接管”行动背后,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刚刚更新了对“实体清单”企业的附属公司制裁标准:只要母公司持股超50%,子公司也自动纳入管制。
闻泰科技早在2024年底就被列入实体清单,安世的身份也就成了“目标”。不到24小时,荷兰方面就开始冻结资产,再过几天法院介入调整股东架构。这种操作节奏,已经不是“巧合”可以解释的。
2024年美荷之间的秘密协议内容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了换取荷兰在芯片管控上的更强配合,美国承诺给予其农产品出口豁免、天然气供应稳定等“实质性激励”。
这种政策交换让荷兰在政治上无法拒绝,在经济上又必须执行。等于说,荷兰把自己放在了美国主导的科技冷战最前线。
ASML虽然是“荷兰之光”,但它的市场极端依赖中国。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占其收入的近一半。随着出口限制加剧,到2025年该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是最大单一市场。
ASML内部多次表达过“不要自断市场”的担忧,其前CEO温宁克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外部压力越大,中国自主研发的动力就越强。”
但在政府层面,荷兰选择了美国的安全逻辑,而不是本国企业的市场利益。结果是,ASML订单减少,与中国合作受限,而中资企业在欧洲的投资信心也被严重打击。
安世的客户大多集中在欧洲本土,尤其是德国车企。如今资产被冻结,项目停摆,导致大量供应计划中断,上百家下游企业面临交付延期和成本上升。荷兰政府的安全考量,正在转化为欧洲制造业的实际损失。
中国方面的反应比以往更快,也更具策略性。外交部明确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商务部定性事件为“典型的滥用出口管制”,但并未止步于口头抗议。
闻泰科技随即启动法律程序,联合国际律所准备申诉。公司维持全球2.5万家客户的供货承诺,试图把影响降到最低。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中国政府在10月初发布“62号令”,将稀土分离与提纯技术纳入出口限制。这个动作一出,整个欧洲半导体行业立刻紧张起来。
ASML制造光刻机,离不开高纯度稀土材料,尤其是钕、镝这类磁性元素,大多依赖中国供应。一旦中国在技术层面限制出口,ASML的生产效率和交付周期都会受到直接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芯片产业的国产替代也在实质进展。中芯国际在成熟工艺和功率芯片上的营收增速超过18%,彤程新材的光刻胶产品销售翻倍,北方华创等设备厂商订单排到了明年。
资本市场也迅速反应,国产芯片板块上涨幅度显著,投资人重新审视“自主可控”的投资逻辑。
荷兰这次的“接管”行动,反而让中国芯片产业链更快地进入国产化加速期。如果说过去是“有替代能力”,现在则是“必须加快替代”。
荷兰这次出手,并不是一次孤立的操作,而是全球技术规则重塑中的一环。从光刻机出口限制,到中资企业接管,荷兰正在将“国家安全”的概念无限延展到商业和投资领域。
这种趋势,不仅让中国企业警惕,也让欧洲本土企业开始质疑:今天是安世,明天会不会轮到我们?
更现实的问题是,荷兰的这波操作,打破了国际投资的基本预期。过去几年,欧洲一直希望吸引更多亚洲资本,帮助本地制造业技术升级。
但现在的信号是:只要你是中资背景,哪怕合法收购、合规经营,也可能随时被政府“接管”。
这不仅是对中国企业的警告,也是对全球资本的震动。
荷兰试图在中美之间找到一条平衡路径,却最终把自己推向了一个尴尬的位置:政治上依赖美国,经济上失去中国,产业链上又背负着欧洲的供应压力。
等于用自己的市场空间,去兑换美国的安全承诺,而这个承诺并不一定兑现。
从长远看,这种“规则工具化”的趋势,会引发更广泛的不信任。全球企业会重新评估投资欧洲的风险,技术合作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查,供应链稳定性将面临更多不可控因素。
荷兰这次的操作已经不是“演戏”,而是赤裸裸地参与到了地缘科技竞争的前线。但问题是,演技再好,也掩盖不了根本矛盾:它既离不开中国的市场,也摆脱不了美国的压力。
对中国来说,这不是结束,而是自立自强的又一激励信号。未来的芯片战,拼的早已不是谁能“封锁”,而是谁能“突破”。荷兰下的这步棋,可能会成为中国芯片产业腾飞前的最后一次“强制演练”。
信息来源:
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对半导体设备出口的多轮限制公告(2023年3月、2023年9月、2024年9月)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