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面包”走红!年轻人正把“中药+烘焙”吃成养生新时尚

近日,一小时售罄的“药膳面包”,让医院食堂秒变网红打卡地。八珍司康、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一股“中药+烘焙”的食养新风正在全国迅速升温,也引发众多年轻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无独有偶,北京同仁堂这样的百年老字号也在跨界做面包,并且把实体店开进了北京多家商场里。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蜂蜜黄芪胡萝卜吐司等多款面包在售,售价在16~36元不等,销量不俗。

文化破壁,药膳面包何以成为新晋“网红”

“药膳面包”的爆红,首先赢在文化叙事。八珍、甘麦大枣、七宝美髯……这些源自《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古医书的经典方名,自带千年中医药的“品牌背书”,比普通商业广告更能触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医学的呈现不再局限于苦药汤,而是可以握在手里、吃进嘴里的日常味道,以年轻化的姿态走进都市商圈,这是一次中医文化与市场需求间的深度握手。

理性降温,养生面包能当“饭”还是当“药”

不过,对于“药膳面包”的实际养生疗效,要理性看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药膳面包既然称为药膳,就要辨症用药,讲究中医药理论配伍,将药食同源食材和面包科学结合。不管是卖面包的,还是吃面包的,要明确两点:一是面包本质仍是食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二是有效性取决于体质适配性与食用量,过量摄入反而加重代谢负担。

专业与合规并举,才能避免“养生”变“伤身”。中医药讲“辨证论治”,一味药膳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流水线生产的面包,商家很难实现“千人千方”。部分产品中药含量微乎其微,更多承担“文化符号”功能。对此,相关部门应及时制定“中医药+食品”标准清单,明确可用于普通食品的药食同源目录,建立剂量、标识、广告审查红线,让商家有标可依、消费者有章可循。

消费者也需警惕营销话术,破除“一个面包祛湿补血”的速成迷思。中医药强调“治未病”与整体调养,没有任何单一食品能替代规律作息、均衡膳食和适度运动。把药膳面包视作一种文化体验、一种美味尝试尚可,若指望它“立竿见影”,便背离了中医“慢养”的哲学本质。

因势利导,让“中医药+”产业行稳致远

值得注意的是,药膳面包并非养生产业走俏的孤例,去年以来,各类中式养生水逐渐成为行业爆款。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中式养生水指以药食同源食材为基础,通过熬煮或萃取工艺制成的即饮型植物饮料)预计,2024——2028年,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高达88.9%。

养生水、药膳面包的走红表明,要让“中医药+”产业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嵌入生活场景、直击消费者需求的探索值得鼓励,但不能沦为“保健”、“功效”等概念的炒作;要让“中医药+”产业行稳致远,不能仅靠单品爆款,更要构建从种植、研发到销售、科普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推动“中医药+文旅”“药膳+体验工坊”等跨界融合,能让消费者在亲手制作、文化沉浸中理解中医理念,而不只是追逐网红单品。唯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结合,才能让“药膳面包”不止红在一时,更走向长久,真正成为中医药文化走进日常生活的“引路人”。

撰稿|冯晓楠

主编 | 张程

监制丨舒晶晶 刘兵

责任编辑:冯晓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美食   药膳   新时尚   中药   面包   年轻人   中医药   文化   产业   消费者   食品   吐司   黄芪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