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公认的“通便神器”,每天吃一次,清理肠道,少生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它在网络上被叫做“通便神器”,但真正吃进去之后,才会知道,它不只是帮你顺畅如常,更像是在默默改变一些你以为和肠道无关的事。

这种食物叫做猕猴桃,每天一颗或两个,不需要太多,放在早餐后吃,效果最好。

它对肠道的作用并不新鲜,很多文章都讲过它富含膳食纤维、有奇异果酶、促进肠道蠕动这些事。

但问题是,如果它只靠这些成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说“真的每天都想吃”?

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长期摄入后身体确实发生了某种调整,表现在排便频率上,也表现在胃口、精神、甚至皮肤上。

很多人以为便秘是肠子的问题,其实更多时候,是神经系统出了小问题。

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让肠胃蠕动变慢,而副交感神经调节能力差的人,更容易“憋住”,形成习惯性的排便困难。

猕猴桃含有一种叫做actinidin的蛋白水解酶,不只在肠道起作用,它还会影响胃的排空速度,从而间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这才是它“通便”的深层机制之一。

有研究发现,连续4周每天吃两个猕猴桃的成年人,其肠道通透性下降了23%,这说明肠道屏障变得更完整。

这和通便有什么关系?通透性降低,说明肠壁不那么“泄漏”了,毒素不容易通过肠道进入血液,而肠道菌群也会更稳定。

菌群一稳定,乙酸、丙酸这些短链脂肪酸的产量上升,反过来又刺激肠道蠕动,一套机制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不是强行刺激,不是泻药样的快感,而是恢复节律的过程。

多数人忽略了节律这个词。现代人吃饭不规律,睡觉不规律,结果肠道也“懒”了。肠道其实跟心跳一样,是有自己的节拍的。

医学上叫“移行性复合运动”,是一种持续的、强有力的推进波,大概每90分钟发生一次。猕猴桃的作用,很多时候就在于让这个节律回归正常。

这种作用的机制,不是靠它的纤维量多(比它纤维多的食物一大堆),而是它调节肠道神经元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背后涉及到色氨酸代谢。

色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也是大脑合成血清素的重要原料。而血清素,有90%是在肠道里产生的。

血清素多了,肠道蠕动就活跃起来,心情也会变好。所以,不要小看每天吃猕猴桃的习惯,它其实是在慢慢提升你对压力的抵抗能力,调整你的肠-脑轴。

不少人一提起“通便神器”,就会想到泻药、酵素粉、益生菌饮品这类东西,期待的是一种立竿见影的释放感,但结果往往是越吃越依赖,肠道功能反而下降了。

猕猴桃恰好相反,它的效果是缓慢积累型的,有点像是打底,像是在铺设一条新的运行轨道。

要知道,肠道的黏膜上皮每三天就会更新一次,猕猴桃中的抗氧化物质会参与这个过程,减少炎症反应,让重建速度更快,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吃了一段时间之后,会感觉皮肤也变好了。

皮肤和肠道其实是同源器官,胚胎发育时来自同一层组织。很多皮肤问题,比如反复起小疙瘩、泛红、油脂分泌失衡,本质上是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轻度内毒素血症。

这些毒素没有明显症状,却会通过淋巴系统影响全身炎症水平,特别是表现在皮肤这个外露器官上。

通过改善肠道屏障完整性,猕猴桃间接在“清脸”。这不是说吃猕猴桃能美容,而是它让皮肤问题的根源变小了。

现在很多人迷信补品,觉得吃枸杞、吃人参、吃虫草可以强身健体,实际上这些东西没有一项是能改善肠道蠕动的。身体的基础不是气血,而是吸收。

如果连排便都不顺,怎么谈吸收?猕猴桃不贵、不复杂,却能悄悄打通最底层的通道,它的价值不在“药性”,而在“功能”。

功能性食品这个词被滥用了太久,人们早已经对所谓“功能”产生了麻木。

一些人说猕猴桃太寒,不适合胃不好的人,这种说法看起来合理,其实误导性极强。胃弱的人如果早上空腹吃冷藏猕猴桃,当然会不舒服。

但换个方法,比如室温放置、饭后吃、搭配温水饮用,一般人都能适应。关键不是猕猴桃的问题,而是吃法的问题。

很多人不愿意花时间调整吃法,却愿意花钱买药,这种本末倒置,是通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吃猕猴桃的人,往往也开始注意自己的饮水量、作息时间、饮食结构,这是心理反馈链条的一部分。

一种健康习惯的形成,往往源自一个微小的改变。当这种改变持续发生,它就会改变人对健康的认知,从“求解药”变成“建系统”。

这才是猕猴桃最值得推崇的地方:它不是一剂药,而是一块地基。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吃了猕猴桃却没什么感觉?问题可能出在“顺序”上。

很多人肠道的基础代谢环境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炎症水平高、菌群紊乱、胃酸分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先补猕猴桃可能效果不明显。

那问题来了,猕猴桃能否替代益生菌?

从成分上看,猕猴桃不含菌群,但它是典型的益生元(prebiotic)载体。益生元是那些能被好菌利用的非消化性成分,主要是膳食纤维、多酚类、寡糖等。

猕猴桃里的果胶和水溶性纤维,正是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好菌”的食物。

它不是补菌,而是喂菌。相比于直接吃益生菌,喂好原生菌群更为稳妥,因为大多数益生菌在胃酸中存活率极低,很多时候吃进去也定植不了。

每天都吃猕猴桃,会不会对肠道产生“适应性疲劳”?就是说,身体会不会吃久了就没感觉了?

其实恰恰相反。人体的肠道适应性强,但它对好习惯不会“麻木”。

长期的微生物摄入结构调整,会让肠道菌群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网络,这种稳定性正是健康的来源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戢小梅,翟敬华,陈志伟,等.猕猴桃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S1):386-388+42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3

标签:肠道   色氨酸   交感神经   节律   猕猴桃   神器   炎症   纤维   皮肤   作用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