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稀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它独特的磁、光、电、催化等性能,是其他元素无法替代的,只需要少量添加,就能够限制改善材料性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
它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新能源、电子器件、精密仪器和航天军工领域。
当然稀土产业也有它的缺点,稀土矿通常伴生放射性元素,冶炼分离过程复杂、成本高、环境污染风险大,这使得全球稀土供应链非常脆弱。
幸运的是,中国目前在主导着这个产业链。
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稀土资源储量,约占全球总储量的1/3,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长期主导着全球稀土60%的开采和90%的冶炼分离。这就导致欧美日韩等国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研究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3年,美国全社会所需稀土95%以上依赖进口,2020年更是达到了100%。
这些进口的稀土有70%来自中国,其中钇元素有93%来自中国。欧盟、日本、韩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也超过了90%。
所以我们看到,在中美、中欧博弈时,稀土成为了“战略武器”,这张牌拿到牌桌上后,立竿见影,僵局也随之打破、谈判双方开始和颜悦色。
这也导致部分网友开始“盲目自信”,认为稀土是永久性的“战略武器”,只要拿出来就会改变经济、科技、外贸格局。
目前,中国稀土无论是技术、设备、专利都全面领先西方国家。
先说储量
虽说中国拥有4400万吨的储量,占全球总储量份额超过40%,但是越南储量达到了2200万吨、巴西也有2100万吨、澳大利亚570万吨、美国本土也有近200万吨。
美国、越南的稀土主要是轻稀土,用于冶金工业、石油化工、永磁材料、玻璃陶瓷领域。但是澳大利亚有重稀土,可以用于高端磁材、激光晶体、超导材料、航天军工领域。
所以在储量上,美国稀土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开采
露天矿开采难度并不大,无论是表土剥离、矿石破碎和化学溶解提取的方案,还是原地浸取工艺,所产生的无非是“搬山运动”式的环境破坏。
新兴的电驱开采技术、铝盐浸取工艺、浓硫酸焙烧工艺更多的是保护环境、提高效率。
这一点并不难,只是要牺牲一下环境。美国的芒廷帕斯矿、澳大利亚的line都能够开采。
难点在于精炼和制造永磁体
美国芒廷帕斯的稀土矿开采后会运送至中国,进行精炼、制造永磁体。
海关总署2025年1-4月的进口数据显示:有17589吨美国稀土原料运抵中国港口。
这些被特朗普政府称为“国家安全战略物资”,竟然会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进行加工精炼,原因就是美国工厂的提纯度只能达到98.5%。
看似已经挺纯了,实际差距真不小,中国江西赣州工厂每块磁体的纯度在99.999996%,为什么要求如此高呢?因为导弹陀螺仪的磁体少0.01%纯度就可能偏离轨道。
中国的“流水溶液分离法”提纯设备,已经迭代至了第四代工艺方面淘汰了强腐蚀性的浓硫酸,改为绿色环保的碳酸氢镁溶液,同时水回收率提升至90%,镁循环使用率95%。生产成本比美国工厂降低30%。
日本京东大学耗费6年时间来研究设备图纸,在今年3月份做出了试验机,结果良品率不到30%。
澳大利亚的精炼工厂,更是严重污染,操作工人穿着两套隔离服避免强酸蒸汽的腐蚀。
稀土中含有放射性物质,中国企业采取串级萃取技术进行分离,而欧美只能把它封在水泥里,埋在偏远地区。
最难的依然是绕不开的专利。
中国已累计申请稀土专利4.3万项,占比全球67%,覆盖稀土的开采、选矿、冶炼分离、加工和回收。
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专利占全球总量的85%,尤其在离子型稀土矿分离、高纯稀土制备等核心技术领域形成垄断。
在先进的电驱开采技术领域,中国企业的专利更是达到了95%,并且将能耗降低了60%,污染控制成本降低至西方企业的10%。
目前,中国已经将四大类稀土提炼技术列入《禁止出口技术目录》,并通过专利布局构建技术封锁线。
不客气的说,全球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绕过中国专利技术,实现高纯度稀土的量产。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美国从2019年就开始加大稀土领域的布局了,并且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19年美商务部将华为及其63家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此时美国政府就开始在稀土领域加大布局了。
美国稀土最著名矿产的就是芒廷帕斯矿(mountain pass),探明储量为180万吨,年产量为4万吨左右,业务包括稀土开采、精选。
不过后来因为环境污染,将精炼业务进行了外包,绝大部分矿石都运送到了中国。
中美博弈开始后,芒廷帕斯就被金融机构收购,改名叫MP materials ,然后在2020年赴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前拿到了美国防部的支持,上市之后重新布局稀土精炼业务。
2023年MP materials和通用公司合作,建造永磁铁工厂,预计在2025年完工,完工之后就开始试制作高阶精密永磁铁。
除了美国本土,还积极与澳大利亚企业莱纳斯合作。莱纳斯几乎完全不依赖中国的加工技术,将加工厂设在马来西亚,最典型的产品就是“综合稀土”,将5、6种元素综合在一起,包括电动车、消费电子、飞机、军工等。
美国在稀土领域布局了7年,有没有效果呢?
2020年美国稀土进口的对外依赖度为100%,2021年至2023年为超过95%,2025年预计降低至90%以内。
也就是说美国稀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代价是环境、成本,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1到N。
如果说0到1是出于安全的考量,那么1到N的大规模量产,则是良品率、成本和盈利的考量。
现在中美技术又开始赛跑了,就是是中国率先实现5nm、3nm芯片的量产,还美企先实现稀土的量产呢?我们拭目以待!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