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不少人也将出行作为计划,每次到黄金假期,经济也会发生一定的增长,只是没有想到,4月28日,经济专家李稻葵建议,五一黄金周拿出一万亿,来促进老百姓的消费,只要用身份证就能立减25%。
可以说是用1块钱的补贴带动了4块钱的消费,甚至这4块钱GDP的增长也能带来税收,一直之间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热议,网友辣评,直接发钱多好。
李稻葵的提议看似“壕气”,实则是一道精打细算的经济题,根据2023年4月的试点数据,每1元消费补贴能带动4.2元新增消费,而这些消费又能转化为GDP和税收。
理论上,政府不仅不亏,还能小赚。这种“循环经济”的逻辑在于,老百姓敢花钱,企业敢生产,政府税收自然水涨船高。
上海的经验佐证了这一点,2024年底,静安区发放3000万元消费券,核销率超96%,直接拉动消费超4.5倍。南京东路商圈更猛,消费券发放期间跨年消费额同比涨了14.8%。简单来说,消费券像一根“引线”,点燃了商家促销和百姓囤货的双重热情。
不过,这招也有前提,消费券必须精准投放。比如静安区的消费券覆盖美妆、餐饮、出行,甚至能用来看戏,黄浦区则推出夜间券,专攻跨年剁手党。
消费券的威力不仅体现在直接交易额上,以餐饮为例,一笔100元的消费券核销,可能带动食材供应商、物流公司、外卖平台的联动收益。
静安区某连锁火锅店负责人透露,消费券活动期间,他们的日均客流量增长40%,连带食材采购量增加了三成。更微妙的是,消费热潮还催生了衍生需求,比如吃完火锅顺便买杯奶茶,或者逛商场时顺手买件衣服。这种连锁反应正是消费券撬动GDP的关键。
不过,消费券的魔力并非无限,经济学家指出,乘数效应高度依赖市场环境。在经济低迷期,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用补贴购买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而在供给端,若企业产能不足,反而会导致价格上涨。2024年浦东新区发放餐饮券时,部分热门餐厅因接待能力有限,不得不临时限制用券时段。这也提醒政策制定者,消费券的投放需与市场承载力相匹配。
李稻葵方案的核心,是“凭身份证立减25%”。这看似简单粗暴,实则暗藏玄机。身份证绑定消费能防止黄牛倒卖,确保补贴流向真实需求,而立减模式比发券更直接,省去“抢券-核销”的繁琐流程,对中老年群体更友好。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小摊小贩能接入系统吗?二三线城市的支付终端跟得上吗?有网友吐槽别最后只有连锁店能用,菜市场大爷还是收现金。此外,25%的折扣看似诱人,但若商家先涨价再打折,反而可能变成“智商税”。
上海的解决方案是“政府+企业”联合让利,比如久光百货80%的商户参与活动,爆款商品直接贴补适配消费券,避免套路。说到底,身份证立减的关键在于无感补贴。消费者不用研究规则,买单自动减免,才能真金白银地刺激购买欲。
要实现身份证立减,支付系统的升级必不可少。上海某科技公司负责人坦言,目前支持身份证核销的POS机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覆盖率不足30%。
更棘手的是数据安全问题,身份证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引发大规模隐私争议。对此,上海试点采用了脱敏处理,仅验证身份真实性而不存储具体信息。但这一方案能否全国推广,仍需技术验证。
折扣的吸引力往往与稀缺性挂钩,静安区消费券之所以核销率超96%,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限时一周”的设计。反观身份证立减,若长期开放,可能让消费者产生等更大折扣的观望心态。
南京东路商圈曾尝试过无门槛立减,结果发现消费者更倾向于分散小额消费,而非集中大额支出。这提示政策设计者,补贴的节奏和力度需动态调整,避免边际效应递减。
专家们算账算得飞起,网友却坚持“发钱才是王道”。这种分歧背后,其实是两种经济逻辑的碰撞,消费券定向刺激特定领域,避免资金流入股市或存款;而发钱则把选择权交给百姓,更符合“民生兜底”的期待。
但发钱真能拉动消费吗?参考美国的疫情补贴经验,不少人领钱后反而更爱存钱。反观上海的消费券,因限时、限品类,创造了紧迫感,静安区的消费券核销率超96%,几乎过期作废的设定逼着大家出门花钱。
2020年美国政府向民众发放1200美元现金,结果储蓄率一度飙升至33%,消费反弹却不及预期。日本的经验更值得玩味,2022年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发放10万日元补助,但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将钱用于偿还债务或储蓄。
这些案例表明,发钱未必能直接转化为消费力,尤其在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悲观时,现金更可能“躺”在账户里。
网友的呼声也戳中痛点,低收入群体可能更需要现金应对房租和债务。对此,李稻葵的回应是“短期过渡手段”,先靠消费券盘活经济循环,再逐步改善收入结构。说白了,这就像给病人先打强心针,再慢慢调理身体。
这场争论还暴露了政策传播的裂痕,经济学家用“乘数效应”“税收闭环”等术语论证方案的合理性,而普通民众更关注“我能多拿多少钱”。
如何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利益点,或许是政策推广的关键。静安区商务委在发放消费券时,特意制作了“薅羊毛攻略”短视频,用“满100减25”“吃饭逛街一条龙”等话术吸引年轻人,值得借鉴。
消费券和发钱之争,本质上是对“救经济”路径的选择。上海的实践证明,消费券能在短期内激活市场,尤其是叠加商家让利和政府背书时,效果立竿见影。但长远来看,只有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保,才能让老百姓真正敢花钱。
李稻葵的1万亿“猛药”,或许能帮经济熬过阵痛期。至于网友的“发钱梦”,不妨留给未来更成熟的制度设计。毕竟,无论是发券还是发钱,目标都一样,让钱流动起来,才是经济的活水。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