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茉莉美食记
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
伏者,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在炎热的气候当中,宜伏不宜动。眼下正值三伏天,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眼下头伏接近尾声,中伏将近,这意味着今夏最热最闷的时期将要到来了。暑湿交蒸似乎都不足以形容当下的气候,只觉得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汗,无论是早上还是白天,皮肤总是黏黏的,疲乏倦怠,没有精神。届时人们都希望这样的气候快点过去,盼望着凉爽的秋日早点到来。
提到秋天,人们会想到“秋高气爽”,仿佛从名字中都带着凉爽的气息。从日历中可以看出,今年8月7号就是立秋节气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天气就会凉快起来呢?夏至以后,地表热量一直在不断积聚增加,且要比每天散掉的热量要多,所以给我们的感觉便是气温很高。节气是气候的时间表,自然的脚步一直在前进,但气候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从秋季的几个节气来看,立秋之后还有一个“处暑”,是一年中仅有的三个带有“暑”字的节气,由此便知,立秋之后依然是自然气候的过渡,暑热还是不能忽略的。
立者,开始,开启也,立秋虽然为秋季拉开了序幕,但非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了秋季。季节之间的过渡需要一段时间。不过不同的年份,夏秋过渡之间的气候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秋日的作物丰收,所以自古以来民间都十分重视,并且在长期不断的观察与总结中,得出来很多的经验,一直流传至今,每逢立秋来临之际,就经常会听到家里的老人们念叨,比如其中一句便是“公秋爽,母秋凶”,小时候只觉得有以上,如今长大了,才真正了解了到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今年立秋是在8月7号,立秋有公母之分,今年属于哪种情况呢?一起来看看吧~
在民间传统里,关于“公秋”与“母秋”之间的划分,通常是从三个维度来看的,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气候的变化。
第一个维度:是结合立秋交节所在的农历月份,众所周知节气是根据太阳的周期运动来制定的,属于公历的范畴,同时其在很大程度上又与农历紧密相关,所以人们习惯将二者结合来看,而农历的制定依照月相的盈亏,遂与公历不能实时同步,所以立秋交节有时是在农历的六月,有时则是在七月。根据公母秋的划分标准,六月为公秋,而七月则是母秋;不过恰逢闰六月,不在六月,其实是在七月,所以也算作母秋。
第二个维度:是从农历中的具体日期来看,民间规定日期为单是公秋,反之便是母秋;那么今年是在闰六月十四,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也属于母秋的范畴。
第三个维度:是通过立秋交节的具体时间点来分辨,人们以中午12点为基准,交节时间在此之前为公,在此以后便是母;2025年立秋交节是在13:51:19,由此也可以得出,今年立秋为母秋。
立秋为“母秋”好不好呢?
这其实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首先从自然气候来说,依照民谚“母秋凶”,这代表立秋之后暑热还比较明显。而且结合三伏天,今年的立秋交节是在中伏,之后还有末伏,可以说是在最热的时候交节的,气候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即使立秋了,高温暑热也不会立即散去,甚至还可能会更热。俗话说“秋后一伏热得愁”,立秋之后的十几天里,依然要注意防暑避暑。
此外立秋之后,雨水会逐渐变少,空气湿度下降,届时虽然会让人感觉到干爽,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防燥,节气是更替之际,养生的重点也要及时调整。
从农作物的收获情况来看,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周期,尤其是到了后边结果的时候,更需要适宜的气候,才能令籽粒饱满成熟。而今年立秋“逢母”,在闰六月,是比较晚的情况,这代表着高温高热会持续得更久,这样的气候正是作物成熟做需要的,所以根据以往的经验,作物可以拥有更长的时间来生长,那么获得好收成的可能也就更高了,值得我们去期待。
总结来看,今年立秋为“母秋”,虽然从气候上来看,此后还会热上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且可能会有“秋老虎”;但这样的天气为作物的成熟提供了优势,所以今年可能是个丰收的年景。当然这是根据老辈经验而来的,如今气候复杂多变,我们还需实时关注天气变化,随时调整,灵活应对。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