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中国卡脖子了,220亿国产巨头,把激光雷达做到了世界第一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最近关注自动驾驶圈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矛盾:一边是小鹏 G7 改款直接去掉激光雷达,比亚迪 10 万级的海豚、海豹智驾版也换上纯视觉方案,乘用车市场似乎在集体 “抛弃” 激光雷达。

另一边,禾赛科技却在 9 月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15 日刚和美国头部 Robotaxi 公司签下超 4000 万美元的独家订单,16 日就登陆港股募资 41.60 亿港元,成了首家 “美股 + 港股” 双重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这还是近四年中概股回港最大规模的 IPO。

一边遇冷、一边热捧,激光雷达到底是 “明日黄花” 还是 “潜力股”?高盛前不久发研报说,激光雷达今年在国内加速普及。

2026 到 2027 年全球车企会开始大规模量产,预计 2030 年海外 ADAS 激光雷达出货量能达到 300 万台,差不多是中国市场 2025 年的规模。

还首次给禾赛港股 “买入” 评级,目标价 281 港元,美股目标价也从 26.3 美元上调到 36 美元。

可有意思的是,截至 9 月 26 日午盘,禾赛港股股价才 227.2 港元,比发行价 212.8 港元只微涨一点,离高盛的目标价还差得远。

这家已经做到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到底面临着怎样的行业困境?它又能靠什么找到破局的方向?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看清自动驾驶领域两条路线的核心差异,不是技术好坏,而是安全责任和商业模式的 “选择题”。

很多人觉得纯视觉路线更 “先进”,是因为看到特斯拉 FSD 每百万公里事故率约 0.15 起,而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的代表 Waymo 是 1.16 起,特斯拉事故率好像只有 Waymo 的七分之一。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两者的统计口径根本不一样:特斯拉只报安全气囊展开的严重事故,而且它的自动驾驶主要在高速公路这种相对简单的场景跑。

Waymo 则要报所有事故,运营场景还是 “完全无人 + 城市复杂路网”,而 “完全无人” 恰恰是 L4 级自动驾驶最关键的指标。

Waymo 的第五代自动驾驶系统就能看出这种差异的本质,它装了 5 颗激光雷达,4 颗负责长距离探测,1 颗补盲。

再加上 8 个高分辨率摄像头和最新的 4D 毫米波雷达阵列,系统激光雷达点云密度每秒能达到 1500 万点,就算在夜间、雨雾天也能实现厘米级精度的环境重建。

这种看起来 “过度工程化” 的设计,不只是为了满足 L4 级系统 “零容错” 的安全要求,更重要的是应对监管压力。

2025 年美国 NHTSA 发布的《L4 级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评估指南》里,明确把 “感知系统冗余性” 当成核心评估指标,要求 L4 级系统哪怕单个关键传感器失效,也得能维持安全运行。

欧盟同年 3 月的《汽车产业重振计划》也要求,在欧盟运营的 L4 级车辆必须通过暴雨、大雾、逆光等极端天气的适应性测试。

这些要求没明说必须用激光雷达,但激光雷达的测距精度和环境适应性,是目前满足这些要求的最优解。

对 Robotaxi 企业来说,激光雷达不是 “可选配件”,而是 “准入门票”,因为 Robotaxi 是完全由智驾系统控制的 L4 级产品,一旦出事故,责任全在运营方。

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政府不给路权,保险公司不给承保,老百姓也不敢坐,最后只会陷入 “不能上路→没法规模化→成本降不下来→赚不到钱” 的死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禾赛能和全球前十大 Robotaxi 公司里的八家合作,除了新签约的这家美国企业,Zoox、Aurora、百度 Apollo、滴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这些头部玩家,早就都是它的客户。

可乘用车市场的逻辑完全不同,车企做的是 “辅助驾驶”,要求人类司机时刻监督、必要时接管,就算系统出问题,责任也能有回旋余地。

所以它们更在意成本控制,毕竟能省则省才能实现规模化量产。

早期激光雷达一套卖 70 万,确实是 “奢侈品”,后来禾赛这些国产厂商把成本压到了 500 美元以内,有些企业甚至能做到千元级。

可就算这么便宜,在激烈的竞争里,特斯拉趟出纯视觉的可行性后,还是有越来越多车企跟着转向 —— 毕竟能少装一个传感器,就能多一分价格优势。

不过禾赛显然没把宝全押在 Robotaxi 上,它早就盯上了激光雷达更有优势的封闭和半封闭场景,这两年在工业自动化、智能物流、港口运营这些 B 端市场的动作越来越快。

就说工业领域的 AGV(自动导引车)和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现在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设备,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68 亿美元。

其中 60% 的高端产品都用激光雷达做主导感知方案,禾赛专门针对这个领域做的 JT 系列迷你激光雷达,定位精度能到 ±10 毫米。

在仓库、工厂这种高动态的复杂环境里,也能稳定实现 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功能,刚好契合了工业场景对精度和稳定性的高要求。

港口自动化也是个典型场景,和开放道路比,港口是相对封闭的工业环境,没有复杂的行人、非机动车干扰,却经常有粉尘、水雾,强光照射也很常见。

这时候激光雷达的主动探测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不会像摄像头那样受环境光影响,能持续稳定地识别集装箱、货车位置,保障作业效率和安全。

还有无人配送,禾赛和新石器无人车的合作从 2021 年就开始了,到 2025 年新石器的车辆还在依赖禾赛的传感器,在上海等地跑商业运营。

配送场景里,交叉路口、拥挤仓库这些地方动态复杂,视觉推断容易被遮挡、光照影响,激光雷达却能把定位误差控制在 1 米以内,刚好解决了无人配送的核心痛点。

这些布局不只是 “多找几条路走”,更重要的是能帮禾赛分摊成本、加速技术迭代。

它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积累的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自研芯片能力,还有 SLAM 算法的优化经验,在工业、港口、配送场景里都能用得上。

甚至有些场景对技术的要求更明确,反而更容易实现突破。现在这些非车载业务已经有了明显成效。


2025 年机器人及工业应用占了禾赛总营收的 25%,预计 2026 年能提升到 40%,这种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也让它不用再依赖单一市场,抗风险能力强了不少。

其实回过头看,禾赛这次选择港股 IPO、拿 Robotaxi 大额订单,时机也选得很准。

现在中美关于智驾的法规都在逐步完善,支持 L4 级的集中式计算平台也在成熟。

比如英伟达下一代车载中央计算平台 NVIDIA DRIVE Thor,2025 年就能量产,最高算力能到 2000TOPS,就是专门为 L4 级自动驾驶设计的。

2026 年又会是 L4 级自动驾驶发展的关键窗口,这些都为禾赛的核心业务铺路,说到底,激光雷达的未来从来不是和摄像头 “二选一” 的零和博弈。

以前它是 “车轮上的奢侈品”,只在高端自动驾驶车型上出现;现在随着技术下沉,它正在变成工业机器人、港口设备、无人配送车的 “眼睛”,帮这些机器更精准地 “看见” 世界、做出判断。

禾赛的布局,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机器感知生态,不把所有赌注放在乘用车上,而是让激光雷达走进更多场景,成为下一代智能体 “感知世界” 的通用组件。

当越来越多机器因为激光雷达拥有更可靠的感知能力,“机器觉醒” 的时代才真正到来,而这正是禾赛最值得期待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财经   中国   巨头   激光   场景   特斯拉   港口   系统   港元   工业   事故   核心   精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