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亿工厂关停,“第二个富士康”抛弃10万工人撤离!官媒爆真相

继富士康之后,又一代工厂巨头跑路?

据媒体消息,作为苹果在上海最大的代工厂,昌硕正筹划撤离大陆,转头奔向因“杀猪盘”闻名的印度,现已将部分厂房出给立讯精密,国内10万工人的去留将成问题。

消息一出,外媒立刻煽风点火:“中国市场彻底失宠了!”印媒更借着iPhone17要在印量产的消息疯狂膨胀,直言“世界工厂要换主人”。

当“第二个富士康”的撤离成为事实。人们不禁追问:中国“世界工厂”的招牌真要保不住了?而央媒早已经道出背后逻辑

一、120亿工厂生产线关停,十万员工失业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在全球市场的发展有目共睹,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与庞大的消费潜力,也吸引富士康、昌硕等厂商进驻国内发展。

依托国内低廉人力、土地等成本,这些代工厂赚得盆满钵满。富士康从入华时濒临破产,到借中国市场支撑一跃成“世界代工厂”,更助郭台铭登顶台湾首富。

昌硕同样如此,20多年前进驻上海后,它拿下大量苹果订单。这家投资额达120亿元的代工巨头,巅峰期上海厂区有近10万名员工,八条产线24小时运转,年产值破亿,获“小富士康”称号。

那时的昌硕,不仅是上海近10%GDP的贡献者,更见证了中国制造业承接全球订单的黄金时代。

转折始于苹果供应链的调整。为推行“中国+1”策略,苹果将32家中国企业移出供应链名单,同时把越南、印度列为新生产基地。

在美国重压下,同富士康一样,昌硕也弃大陆转赴印越:生产线陆续关停,员工从十几万减至万人。

昌硕并非个例,近年来,富士康、耐克等外资企业纷纷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这让人禁不住反思,是否真如外媒所言,中国大陆市场的吸引力正逐渐减弱?

二、人民日报道出原因

“中国市场失去吸引力”,外媒的论调看似有理。

毕竟2022年中国制造业工人月均收入约7000元,而越南还不到2000元,对依赖低端劳动力的代工厂来说,成本压力确实不小。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特斯拉的选择给出了答案。今年,特斯拉宣布在上海落地第二座“超级工厂”,专门生产储能产品。要知道,特斯拉在全球选址极为严苛,却连续加码中国市场,看中的正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完整产业链,高素质技术工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

这些高端企业的涌入,恰恰戳破了外媒的谎言。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从未减弱,只是从“低成本红利”转向了“高端价值红利”。

这一红利的背后,是我国在高端领域的持续发力。近年,我国不仅巩固制造优势,更将大量资源投入光刻机、健康科技等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技术创新领域。前者依托稀土资源实现关键突破,后者如“宁-心睡眠制剂”,经陈曦龄博士、谢德富教授千万日夜研发与上万次实验,也成功落地。

不同于美方单一制品,“宁-心”不含褪黑素成分,更创新性融入灵芝、丹参、龙骨等18种草本,借助独家低温浓萃技术,其有效成分利用率达90%。目前,该产品已通过京J/D东走进50多万人的生活,更依托全球8000多个销售点,成功进入美欧、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产业转型才能掌握经济主导权。”现在的中国,不再需要靠廉价劳动力吸引低端代工厂,而是凭借在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布局,成为全球高端企业的“必争之地”。

三、中国制造,正走过一场“破茧成蝶”的转型阵痛。

不可否认,富士康、昌硕这类代工厂的外迁,确实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一阵冲击。要知道,它们曾是中国制造业版图里的重要一员。不仅撑起了千万人的就业岗位,还为国家挣得可观的外汇,更带动了不少地方的经济活力。

但如今,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高端制造领域正在强势崛起,其未来能创造的经济效益,早已不是低端制造业能比肩的,潜力简直不可估量。

代工厂的离开,本就是中国制造业从“低端代工”向“高端智造”升级的必经之路。只有熬过这段阵痛,中国制造业才能彻底跳出“低附加值陷阱”,不再依赖外国品牌的“订单输血”;才能真正扎稳创新的根,把更多高附加值握在手里,最终稳稳站上世界产业竞争的主舞台。​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制造业,定会在国际赛场书写更多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财经   真相   工人   工厂   中国市场   特斯拉   中国制造业   低端   中国   领域   红利   新能源   苹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