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钩随笔
网上有句话流传很广:“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我过去不信,但在读完李一冰那本70万字的《苏东坡新传》之后,忽然懂了。
这位北宋才子,一生宦海沉浮,三次被贬,几度九死一生,若按常理,他早应被命运打垮。但恰恰相反,他越活越豁达,越困顿越自在,把最苦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有人问他一生功业何在,他答:“黄州、惠州、儋州。”
那是他最落魄的三个流放地,却也是他精神世界开出花来的地方。
因为他明白——
真正的幸福,不是身居高位,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能在困顿中种菊、在荒凉中饮酒、在平凡中安放灵魂。
“乌台诗案”让苏轼锒铛入狱,百余天生死未卜。出狱后被贬黄州,只得挂着一个虚职“团练副使”,无权无俸,宛如流放。
但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学会把目光从“官场”挪回“人间”。
朋友为他争得一块废弃营地,他亲自翻地、种麦、栽果,还建了一个五间草屋,名为“雪堂”,供亲友闲聚论道。
他与妻子俨然成了一对农夫与村妇,耕读作诗,料理老牛,还研究厨艺,创造出流传千古的“东坡肉”。
“东坡”不再只是名字,而成了他精神的归属,一方心灵净土。
有人说:“生活的精彩,从来不是等一手好牌,而是把寻常牌打出不寻常的路。”
苏轼正是如此。
60岁的苏轼再度被贬岭南惠州,此地瘴气横行,被朝臣视作蛮荒之地。他却带着最小的儿子和侍妾朝云一同南下。
他游遍山川古刹,隐于市井之间,以陶渊明为楷模,写诗百余首与之“对话”,开始为精神世界搭建“桃花源”。
他亲自监工建造新居“思无邪斋”,本欲携全家安居,惜造好未久,朝廷一纸命令,又要南渡海南。
一年心血付诸东流,但苏轼依然不怨不怒。
正如他所悟:“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这不是软弱,而是内心极度强大后的从容。
海南儋州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
他居破屋、吃芋头、无肉可食,被赶出官舍,只能住在池塘边的树林下。
可他却在困境中自得其乐:“过去睡华床常失眠,如今东躲西避,却能安然入梦。”
食材匮乏,他就练“龟息法”、吞晨露辟谷;芋头做羹,他称“人间决不会有”;无房可住,他亲自买地、朋友帮他搭建房舍。
他的身上,仿佛总有一种能力:将逆境转化为修行,把生活的苦熬成诗意。
他在儋州继续著书立说,传道授业,留下《易传》《书传》等十余卷,影响后世。
一个人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如何应对失去一切的日子。
回望苏东坡的一生:
他曾是翰林学士,皇帝近臣,也曾是阶下囚、流放之人。
但不论身处高位,还是流落天涯,他从不被命运击垮,反而一次次在泥淖中,开出莲花。
正如他自己所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庙堂之高,也不在江湖之远,而是在日常烟火中安放灵魂。
愿你我皆能如苏轼,跌落尘埃也能仰望星空,
一手烟火,一手诗酒,
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篱种菊,安然自得。
更新时间:2025-08-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