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今年62岁,退休后为了健康,天天清晨五点出门快走,有时还加上几组深蹲、俯卧撑。
邻居们都夸他有劲儿,可最近他却总感觉头晕,胸口闷。那天清晨,他刚快走两公里,忽然一阵眩晕,差点摔倒,被路人扶去医院。
检查结果吓了他一跳——血压飙升,血管弹性严重下降。
医生叹了口气:“你这样过度运动,不但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伤了血管。”老李才意识到,锻炼方式不对,比不动还危险!
很多人上了年纪后,觉得锻炼越狠越好,其实血管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强韧,经不起折腾了。
您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锻炼习惯?是否也在逼着身体“硬扛”?再继续这样下去,您的血管还能撑得住吗?
运动对身体好,这话谁都知道。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运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人为了健康,每天都在跑步、跳操、打球,觉得这样就能让身体更强壮,心血管更健康。
但你知道吗?有些你以为的“健康运动”,其实可能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血管。
血管就好比我们身体里的高速公路,负责把血液和营养送到各个器官。
如果血管出了问题,就像高速公路堵车或破损一样,身体的“交通”就会受阻,严重的还会导致心脏病、中风等。所以,保护血管健康非常重要。
可是,有些运动方式,虽然看起来很“健康”,但如果做得不当,反而会给血管带来负担。
就像吃饭,适量就好,过量就会伤身。运动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些你以为的“健康运动”可能正在伤害你的血管。
很多人认为,运动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健康。于是,有人每天跑步几小时,或者一口气做很多俯卧撑。
听起来很厉害,对吧?但其实,过度运动对血管并不友好。
过度运动会让心脏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血管壁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加。
时间一长,血管内壁的那层薄薄的细胞就会受损。受损后,血管就容易发炎、变硬,甚至形成斑块,最终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心脏病等。
美国心脏协会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会增加血管内壁细胞的损伤风险,进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研究人员观察了数千名长期进行马拉松、铁人三项等运动的人,发现他们的血管健康状况并不比普通人好,有些人的血管还出现了早期老化的迹象。
所以,运动虽好,但不能贪多。适量的运动能让血管更健康,但过量反而会适得其反。
除了运动量,运动的方式也很重要。有些人运动时用力过猛,或者姿势不正确,这也会对血管造成伤害。
比如,举重时屏住呼吸。很多人为了举起更重的重量,会在用力时屏住呼吸。
这样做会让胸腔内的压力突然增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短时间内血压飙升,对血管来说就像是突然遭遇了一场风暴,容易让血管壁受损。
长期如此,血管的弹性会下降,增加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英国医学杂志在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举重时屏气用力是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这样运动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
研究建议,举重时应该保持正常呼吸,避免屏气,以保护血管健康。
再比如,跑步时步幅过大或着地方式不对。有些人跑步时喜欢大步流星,或者脚跟先着地,这样会让膝盖和脚踝承受更大的冲击力。
冲击力过大,不仅会伤害关节,还会通过血管传导到全身,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长此以往,血管的弹性会减弱,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运动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姿势和呼吸,能让运动更安全、更有效。
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运动前不热身,运动后不拉伸。
很多人觉得热身和拉伸浪费时间,直接开始运动,或者运动完就直接休息。
这样的做法,对血管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运动前不热身,身体的血液循环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心脏和血管还没有做好准备。
突然开始高强度的运动,会让心脏和血管措手不及,血压和心率突然上升,容易对血管造成冲击。
同样,运动后不拉伸,肌肉和血管还处于紧张状态,血液循环还没有恢复平静。突然停止运动,会让血液回流不畅,增加心脏的负担,血管也容易受损。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发布的指南中强调,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拉伸是保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环节。
研究显示,适当的热身和拉伸能有效降低运动中血管受损的风险,让运动更安全。
所以,运动前花几分钟做些简单的热身,运动后做些拉伸放松,对保护血管大有好处。
运动完后,很多人会觉得饿了,或者想奖励自己一下,于是大吃一顿,特别是吃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运动后吃东西,本来是补充能量的好时机,但如果吃得不对,反而会给血管带来负担。
运动后,身体的代谢率会提高,血液循环加快。此时如果摄入大量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会让血液中的糖分和脂肪快速上升,增加血管的负担。
长期如此,容易导致血管功能紊乱,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美国糖尿病协会在2021年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后立即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急剧上升,对血管内壁细胞造成损伤。
研究建议,运动后应该选择低糖、高蛋白的食物,如鸡胸肉、蔬菜等,以保护血管健康。
所以,运动后吃东西要讲究。适量的健康食物,能帮助身体恢复;但过量或不健康的食物,反而会让血管受损。
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好方法,但“健康运动”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或者怎么动都行。
适量、正确、科学的运动,才能真正保护血管,让身体更健康。记住,运动就像吃饭,适量就好,过量会伤身。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注意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拉伸,运动后吃得健康,这样才能让血管在运动中得到锻炼,而不是受伤。
让我们一起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血管健康。
1. 深蹲过多或负重深蹲
不少老人听说深蹲能锻炼腿力、预防跌倒,就天天做,有的还在家拿个水桶、米袋子加重,想要效果更好。其实,深蹲对老年人来说风险挺高。
腿脚本来就没年轻时那么有力,膝关节里的软骨也磨损了,再加上骨质流失,做深蹲时膝盖和髋关节的压力一下就上来了。
、
动作要是不到位,比如膝盖超过脚尖,或者下蹲太深,很容易让膝盖受伤,半月板撕裂也不是没可能。
负重深蹲更不适合年纪大的人,腰椎和脊柱的压力会增加,时间长了腰椎间盘会突出,还可能诱发骨折。
2. 快速高频跳跃类运动
有些老年人看到年轻人跳绳、跳操,觉得自己也能跳一跳,
每天在家里原地起跳几十下,跳得满头大汗。看起来很积极,其实这种快速跳跃对老年人的骨骼和心脏都不是好事。
年纪大了,骨质密度下降,关节里的软组织老化,一跳一落,全身的冲击力直接压在膝盖、踝关节和脊椎上。
跳得多了,关节疼、骨头裂、肌肉拉伤都有可能。对心脏也有压力,跳得太快,心跳跟不上,容易出现心律不齐,严重的可能引起心梗或者晕厥。
3. 高强度的拉伸动作
不少老年人开始练瑜伽、做拉伸,动作幅度很大,身体还没热起来就一把腿拉到头顶,觉得拉得越狠越有效果。
其实这种做法对筋骨伤害不小。老年人的肌肉弹性下降,韧带也没那么有力了,拉得太猛容易造成拉伤或肌肉撕裂。
脊柱本身已经有退化,过度弯腰或扭转,对颈椎、腰椎都有影响,搞不好还会引发滑脱或压迫神经。
尤其是拉伸时突然用力,很容易导致骨裂或者肌腱损伤。
人活着,全靠血在身体里跑,血要能顺利跑,得靠血管撑住。
血管要是出了问题,什么器官都跟着出毛病。脑子要血供着,心脏要血泵着,肾脏、肝脏、眼睛、皮肤,全靠血管养着它们。
血一不通,器官就饿着,久了就坏。
血管就像一根管子,外面是弹性层,里面是一层细胞。
这层细胞叫内皮细胞,作用就是保证血液平稳流动,还能调节血压、控制发炎反应。
如果这层细胞受伤,血管会变得不光滑,血脂、垃圾、钙慢慢就粘上去,时间久了就形成斑块。
斑块一多,血管越来越窄,有时还会堵死,甚至破裂。
血管堵了,心脏受不了,可能突然跳停;脑子受不了,可能一下子晕倒;腿脚供不上血,走几步路就酸疼。
很多人突然出事,背后都是血管老化得太快。血管不好,不光是年纪的问题,生活方式也起很大作用。
吃太油、太甜、太咸,天天坐着不动,长期抽烟、喝酒,睡眠不好,情绪长期紧绷,都会让血管提早变硬变脆。
年轻的时候看不出来,等年纪上来了,就发现身体哪哪都不行。
想让血管保持年轻,有些事得坚持。吃饭别太咸,油炸、动物脂肪少吃,多吃新鲜的蔬菜和粗粮。
喝水要够,每天得喝够,但别一口气灌太多,血容量突然增加,对血管也不好。
运动得有,但不能太猛,散步、太极、慢骑车这类温和的动一动就很好。
作息别乱,夜里要睡够,别熬夜刷手机。情绪别太激动,血压一上去,血管容易受伤。
血压、血脂、血糖这三样,和血管关系特别大。
这三样数值一直偏高,血管老得特别快。平时得定期查,别觉得没症状就没事。
有些人血压高了几年自己都不知道,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已经是大问题了。
控制住三高,血管才有机会修复和恢复弹性。
血管健康,还得靠长期坚持。吃一次清淡没用,运动三天也没用,要日复一日地做对的事。
人的身体没什么捷径可走,走得快的,反而最容易掉坑。
身体会记得你对它做过的每一件事,哪怕你不记得了。伤过的血管可能还能修复,但一次次地伤,早晚撑不住。
不管多大年纪,血管都能保养得好,只要方法对,坚持住。有的人七八十岁,血管像五十岁;有的人五十岁,血管老得像七十岁。
差别就在人怎么活。血管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决定了人能不能平稳走到老。
活得久,靠的不是吃补药,也不是天天锻炼拼命跑,靠的是把血管养对了。
血管不硬,血流就畅;血不堵,器官就活;血压稳,心脏省力。人身体里的这几万公里血管,撑起了整条命。
命长不长,看血管硬不硬,弹不弹,堵没堵。养好血管,命自然就长。
参考文献:《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有何关联?》,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4-30
《冬季血管健康的关键:适量运动指南》,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3-01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