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戈壁到大洋,从月壤到星海,中国航天步履不停......4月24日,是中国第十个航天日,在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沙田实验中学(下称“莞未沙田实验中学“)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报告会吸引了师生的关注。报告会邀请了著名航天专家赵金才教授,以“中国航天的昨天、今天、明天”为主题,与学校学子畅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规划。
学校学子为著名航天专家赵金才教授献花
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科学教育落地生根。此次科普报告会正是莞未沙田实验中学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学校全面落实科学教育行动,通过培训、教研等系列举措,学校切实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科普430”工程,进一步完善科普阵地建设,汇聚社会各方资源,开展中小学生科普研学、科技体育艺术节、“科学家进校园”等活动,同时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擦亮学校科学教育名片。
营造科学教育氛围
构建创新成长生态空间
为构建学校科学教育体系、推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行动,2023年3月,东莞科学教育“点亮”行动全面启动,同时推出《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为东莞各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行先于言,抢占先机。莞未沙田实验中学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以硬件升级夯实科学教育根基。目前,学校建有独立科学楼与少年宫,配备航模实验室、STEM创客空间等专业设施,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沉浸式环境。当前,学校会定时开放少年宫,供科创队员开展选修课学习与竞赛集训。
校少年宫外景图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开展涵盖科普讲座、科技实践等多元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激发科学热情,成为探索科技的跳板。此次赵金才教授走进莞未沙田实验中学,与学生们回顾了中国航天起步时的艰难,讲述了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以及“东方红”一号发射等历史事件,介绍了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成就,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
著名航天专家赵金才教授与学校学子畅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规划
此外,学校还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联动沙田水厂、东莞科技馆、污水处理厂等社会资源,开展水质检测、环保调查等实地研学,将科学教育延伸至真实生活场景,拓宽学生实践视野。
就在4月21日,学校学子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从聆听中子科学的前沿科普,到与科研先锋面对面对话,再到沉浸式探访大科学装置的核心区域,学生们在了解国之重器的过程中,让科学梦想与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同频共振
学校学子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开展涵盖科普讲座、科技实践等多元活动的同时,还创新性地举办科幻作文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创意表达空间。在科幻作文比赛中,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未来科技世界,有的学生畅想人类在外太空的生活场景,有的构思智能机器人如何帮助人类解决环境问题。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无限遐想。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主动去了解科学知识、思考科技发展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莞未沙田实验中学校长陆虎说,在科幻作文比赛中所展现出的对科学的独特理解,也能在这些实地研学和参观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深化,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力量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激励他们为实现科学梦想而努力奋斗。
学校科幻作文大赛优秀作文部分展示
从“解题”到“解决问题”
创新培养科学人才路径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师资建设方面,学校打造“老中青”结合的科学教育团队,现有专职教师23名、兼职教师35名,其中省级科创领航名师1名、高级职称教师7名。通过定期举办科学教育研讨会、组织教师参与国内外研学、鼓励跨学科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项目式学习设计、科创竞赛指导等专业能力。目前,教师团队已开发《智能机器人入门》《航模原理与制作》等12门校本资料,形成“教师有专长、课程有特色”的科学教育师资矩阵。
强师赋能课程。当前,学校构建“1+2+N”特色科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普及科学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播种科技创新种子;与此同时,与课程体系双向发力构建“四位一体”科创与STEM教育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夯实基础,校本必修课程引领思维训练,涵盖人工智能、三模一建、编程等7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满足个性化兴趣,校本竞赛课程助力拔尖培养。
学校构建“1+2+N”特色科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完善优化科学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学校通过搭建各项科技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以赛促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以去年5月22日举办的“水火箭”比赛为例,在物理老师的带领下,参赛队员将自己制作的水火箭一枚枚发射向空中。该比赛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身边日常材料进行创造,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同时更加直观地了解运载火箭升空、飞行等原理,加深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学子参加全国青少年二十五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总决赛。
深耕细作结硕果,科学教育成效显著。经过多年探索,莞未沙田实验中学科学教育成果丰硕,形成“课程体系完善、实践平台多元、家校社协同”的特色发展模式。学校先后获评:全国航空特色学校、首批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校、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二十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科学楼与青少年宫成为区域科普教育标杆阵地。
从前沿的实践研学汲取创新灵感,到扎实的教学落地确保教育成效,学校致力于构建全学段、多领域、深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在科学教育领域,学校始终坚持探索创新,尤其在信息技术奥赛贯通培养方面,决心走出一条别具一格的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学校已对沙田镇各小学和幼儿园展开深入调研,并与各方达成共识,全力推动幼小初高贯通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这一模式,学校精心规划一系列贯通培养课程,涵盖奥数、信息学奥赛、科创、美术、排球、足球等多个领域。“我们希望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系统培养,让有潜力的孩子能在成长关键期得到精准引导;同时,为具有特色优长的学生提供专业师资与优质课程,助力他们在擅长领域深入发展,挖掘无限潜能。”陆虎说。
展望未来,陆虎表示,莞未沙田实验中学还将更加注重科学教育跨学科师资力量融合,深化与集团总校松山湖未来学校的协同合作,在资源共享与师资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搭建更为紧密的资源交互桥梁,实现教学设备、课程资源、科研资料等多维度的高效流通与互补,加强与校企、校馆及与科研机构合作,潜心播种科技创新种子,充分发挥学校名师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助力东莞市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撰文:李玲 王慧
受访者供图
【作者】 李玲;王慧
教育莞家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