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新开茶饮取名“警茶”引争议 相关部门介入后店招“秒拆”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雷远东

近日,广州增城区一家即将开业的饮品店因取名“警茶”并搭配警察制服卡通图案而引发舆论热议。视频显示,该店招牌采用白底蓝字设计,上面写着“警茶”二字,店铺玻璃上张贴着身穿蓝色制服、手持饮品的卡通人物形象,与警察制服高度相似。这一设计迅速引发热议。

“警茶”店招已拆除

商家透露,给店取名“警茶”更多的是想博眼球、蹭流量。至于是否合规,商户们并不清楚。玩梗“警察”权威形象的行为,这并非个例。近日,在云南威信县麟凤镇,有人在办丧事时,穿着印有“警察”字样的雨衣。

警察形象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象征,具有特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将其商业化、娱乐化的行为,已经触及了公共权威边界。

当地部门介入调查

“警茶”店招已拆除

记者梳理发现,“警茶”并非首次出现。今年1月10日警察节期间,苏州市公安局曾在市局食堂推出“警茶”产品,但明确限定为内部员工凭饭卡购买;杭州公安也曾在2023年与茶饮公司合作推出过“警茶”作为警务宣传活动的一部分。

不过,这些官方背景的“警茶”是公安机关自身或授权开展的宣传活动,与近日热议的饮品店的商业行为有着本质区别。

此前苏州公安局推出的“警茶”,与饮品店的行为有着本质不同

舆论发酵后,广州市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介入核查。经与店主沟通,该门店已自行拆除店铺招牌及卡通图案。市场监管部门最初表示“取名可以”,但要求拆除卡通图案以“避免误解”,最终结果是商家自行拆除整个招牌。

穿戴印有“警察”字样的雨衣

已立案查处

“警茶”并非孤例,对于破坏警察严肃形象的事件,在5月还有一起。

根据5月13日威信县麟凤镇人民政府发布的通报,5月5日,麟凤镇龙塘村村民左某某为祖母办丧事时下大雨。为了应对恶劣天气,左某某从本村村民黄某某家借来了20件网上购买的雨衣。然而,这些雨衣上印着“警察”二字,这一不当行为迅速被网络曝光,引发了广泛争议。

目前,公安机关已以涉嫌“穿着和佩戴与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相仿并足以造成混淆的服装或者标志”进行立案查处。

穿戴警察字样的雨衣被通报

律师观点:

应注意平衡创意与法律底线

从法律层面审视“警茶”命名事件,其合法性存在明显瑕疵。四川法奥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代鹏表示,从法律角度来看,“警茶”命名事件涉嫌违反《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一条,企业名称不得使用或变相使用党政军机关名称、简称、特定称谓,且不得可能使公众受骗或产生误解。

同时《广告法》第九条明确禁止使用或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形象进行商业宣传。同时,《人民警察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警用标志、制式服装等为人民警察专用,其他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使用。

“这类营销行为,商家将面临品牌声誉和市场信任的长期负面影响,同时可能面临承担行政责任,包括责令整改、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拘留,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赔偿消费者、名誉侵权责任,包括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情节严重的,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代鹏表示。

此类营销行为何频繁发生?如何避免?代鹏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尤其是事前审查力度,如商标注册时对谐音、变相使用公共符号的名称采取更严格审核标准;应加强跨部门协作,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

同时,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加强法律意识,在创作时应以合法合规为前提,应避免将公共权威符号作为营销噱头,注意在创意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平衡,例如选择无歧义的名称并避免使用敏感形象,否则“流量红利”将转化为法律风险。

记者观点:

“警茶”命名争议本质上反映了当前商业环境中“流量至上”价值观的泛滥。商家为博眼球、蹭流量可谓绞尽脑汁,将象征公共权威的警察符号作为营销噱头。

警察形象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象征,具有特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将其商业化、娱乐化不仅可能损害执法机关的公信力,也可能误导公众,模糊公共权力与商业利益的界限。“谐音梗”作为一种创意营销手段本无可厚非,但当其触及公共权威符号时,应当格外谨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7

标签:美食   增城   广州   警察   雨衣   公权力   形象   饮品   权威   创意   法律   威信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