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妈今年刚过65岁,退休后生活规律,每天早上七点不到就拎起抹布、扫帚,把家里里外外收拾得窗明几净。邻居老宋却另有打法,时常清晨天刚亮就出门爬山、疾走,还总爱组团去远郊踏青。

一天,孙大妈听说老宋在外锻炼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不禁有些担心:“我是不是也该多出去锻炼?整天做家务算什么运动?”这一疑问,也许正戳中了许多老年人的心。
可您知道吗?多位权威院士联合提醒,60岁以上老人最应该注意的,并非“动得足够多”,反而要选择安全、适度、科学的活动方式。
日常做家务,竟然是被低估的长寿好法宝,尤其和某些高风险外出运动相比,这样的选择,竟能大大降低健康隐患。真的是这样吗?老人该如何明智选择自己的运动方式?
曾经热衷“多出去转转”的那些中老年朋友,也许从今天起真的该停下来想一想:究竟什么样的“动”,才是真正安全、真正有效的长寿之道?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观念:“人老了可不能闲着,要多出去锻炼、活动筋骨!”可多名领衔国家级健康项目的院士却给出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答案,超过60岁的老人,运动首要原则是“安全第一”,宁可选择在家适度做家务,也别一味模仿年轻人的锻炼方式。
医学界早已发现,60岁以上人群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反应速度、血管弹性会逐年下降,特别是心脑血管、骨关节等系统,受损风险显著提高。您的心脏、膝盖和腰部,远没有过去那么“扛折腾”了。
数据显示,剧烈运动、长途跋涉、寒冷清晨外出等,都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骨关节损伤,甚至跌倒骨折。不少医院收治的老人,都是“锻炼路上”摔伤或者突发疾病送来的。

特别强调的是,家务属于低强度、功能性、全天候的“安全运动”。扫地、擦桌、浇花、叠衣、整理房间等,每一次动作都能调动多组肌肉关节活动,不仅不易造成急性损伤,还能提升基本体力、协调和平衡能力,减少跌倒和筋骨萎缩的风险。
有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每天保持30分钟左右中度家务活动的人,跌倒风险可下降21.4%。这类活动既能保持身体活力,也能让老人获得“有用感”,心理上更满足。
别误会,院士们并不是鼓励老人“关在家里不动弹”。但下列几种常见外出活动,对60岁及以上人群来说,真的要三思:

清晨天不亮爬山、高强度快走
清晨本就是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气温低、血管收缩,心脏负荷陡增。爬山、快走等需要膝关节、踝关节承受重复冲击,极易加速关节磨损。不少老人因清晨爬山导致骨关节损伤,甚至换关节手术。
组团长时间旅行、外出徒步
“夕阳红旅游”、数小时连续走动、不规律饮食和作息,易致心脏负担骤增、脱水、疲劳,而不熟悉的路况也大大提升跌倒和交通意外风险。有统计显示,因“旅途疲劳”送院治疗的老人,70%以上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
马路边跑步、复杂环境锻炼
城市路面不平,机动车、自行车穿梭,空气质量堪忧。反应能力减慢,对突发状况更难及时处理,意外风险几何级提升。

竞技性球类、挑战高难度广场舞
篮球、羽毛球、广场舞跳跃、旋转等动作,极易造成韧带撕裂、骨折、扭伤。据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数据,每年“因舞受伤”老人就诊数持续增长15-18%。
院士们建议,将“动”融入每一天的家务中,就是最自然、最高性价比的养生。做家务的学问,也藏着健康“金钥匙”:
慢一点、均衡发力。如擦地、晾衣、整理衣柜,每次保持10-20分钟,分多次完成。不要搬太重东西,也不要登高取物,困难动作让家人帮忙。

注意关节保护、量力而行。蹲下时可借助支撑物,用长柄拖把代替低头弯腰。累就休息,永远别和别人“比耐力”。
加入简单的静力训练。如站立踮脚、坐椅子抬腿、扶墙刷圈等小动作。研究表明,每天坚持15分钟这样的训练,平衡力和下肢力量可提升12%-17%。
更要关注心理健康。家务让老人有“参与感”和“价值感”,明显减少孤独、抑郁。家务的社交属性有时候不亚于锻炼本身的生理好处。
学会“听身体的话”。只要感觉胸闷、头晕、关节痛,立即停下来休息。不要盲目忍耐,也不要误信“多动一点没什么事”。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分享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健康老年人运动指南(2023版)》
《老年人功能性家务活动与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中老年人运动方式对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分析》
《慢病人群运动处方与康复指引(2022年修订)》
《广场舞运动损伤及其防控专家共识》
《北京市社区老人安全用药与运动风险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