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今天,是《盐阜大众》报副主编钱毅烈士100周年诞辰纪念日。翻开历史的长卷,钱毅烈士的光辉事迹如璀璨星辰,闪耀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当战地硝烟漫过泛黄的新闻纸,我们仍能触摸到字里行间跳动的脉搏。钱毅用文字唤醒群众的觉醒,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他的对党忠诚、坚定信仰,他的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百年沧桑巨变,报人风骨永存。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推出纪念专版,缅怀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烈士的崇高精神。当我们在全媒体时代续写新的时代华章,更需铭记:真正的新闻永远生长在大地上,流淌在人民群众中,铭刻在历史的年轮里。这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必将照亮新时代的新闻征程。
1946年,21岁的钱毅在淮安。
春日,淮安市淮安区朱桥镇石塘村的涧河水面波光粼粼,每一道涟漪都似在诉说往昔的故事。78年前那个寒彻骨髓的黎明,一位身着新四军灰布军装的青年,在罪恶的枪声中倒下。然而,倒下的是身躯,矗立的是丰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在岁月里熠熠生辉。
2025年3月9日,涧河水依然清清,田间的麦苗青青。参加纪念钱毅烈士100周年诞辰活动的亲友们,在钱毅烈士牺牲地凭吊时,难抑深深的悲痛和追思之情。78年前,一朵鲜活的生命之花就在这里凋谢。78年过去了,他的身影依然鲜活于盐阜老区的阡陌之间,他的呐喊仍在淮安人民的心中回响——这是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更是一曲永不停息的精神之歌。钱毅用自己短暂而炽热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青春的意义以及家国的情怀和新闻战士的担当。
家国情怀 上海滩的革命文艺少年
钱毅,1925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廿二)出生于安徽芜湖。他的父亲是1926年入党的著名文学家、戏剧家阿英(钱杏邨)。在一个革命和文艺氛围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他,自幼便深受熏陶,聪慧好学,酷爱文艺。中学时,他喜读进步书籍和中外古典名著,钻研俄罗斯古典文学和高尔基作品,欣赏唐诗宋词,爱读明末少年诗人夏完淳的诗词,对其英勇殉国精神无限钦佩。
1938年,在上海文化界高尔基纪念晚会上,年仅13岁的钱毅主演《高尔基童年》,那饱满、真挚的感情,逼真、动人的表演,博得了文化界前辈的普遍好评。此后,他又一连参加了《古庙钟声》《夜上海》《一年间》的演出,成为一位引人瞩目的小演员。1940年,阿英创作了四幕历史剧《海国英雄》,钱毅在剧中扮演郑成功的儿子郑经,那戴着紫金冠抚着剑的舞台形象,成为大家难忘的记忆。一系列的演出,使钱毅受到深刻的民族气节教育。历代先烈、志士的光辉思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在他年轻的心中,打上难以磨灭的烙印。
阿英曾写了有关夏完淳的文章,并多次与钱毅深入探讨剧本的设想和构思,暂定名为《江左少年》。钱毅对扮演17岁殉难的爱国者夏完淳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他仿佛能与夏完淳跨越时空产生共鸣。然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所有的计划。1941年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阿英带领一家人离开上海,次年来到盐阜区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
《江左少年》剧本最终未能写成,而钱毅却如同夏完淳一般,舍生取义,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演绎了父亲未竟的剧本,成为20世纪40年代的“江左少年夏完淳”,他的精神与夏完淳的爱国情怀交相辉映,在历史风云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0年,15岁的钱毅在费穆导演的电影《孔夫子》中饰演孔子之孙子思。
战地日记 油墨与血汗交织的青春
1944年7月,钱毅调到中共盐阜地委机关报《盐阜大众》报社任编辑。这张报纸的办报理念是“初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能听得懂”。钱毅到报社后,每天要看大批工农来稿,有时还要接待工农通讯员。钱毅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你要和群众滚在一起,使他们不把你看成比他有一点点高、一点点不同,才能熟悉他们。”
无论是劳动模范、民兵英雄还是老大娘、庄稼汉,他总是虚心、热忱、仔细地听他们谈、用心地记。他感到每次同他们谈话,常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劳动人民的纯朴、厚道,使他觉得特别可亲。钱毅还写了不少指导工农写作的文章,如《写什么?怎么写?》就是指导工农写新闻报道的,还有《从庄稼话里学几种写稿方法》《怎样写小故事》《怎样写小诗歌》《怎样写工作小经验》等,后来编成小册子,以《怎样写》的书名出版。这些文章对于盐阜地区工农通讯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对于报纸大众化、通俗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报史馆内,《盐阜大众》报那泛黄的纸页,承载着一段热血沸腾的岁月。即使时光流转,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挎着帆布包、穿着草鞋的年轻身影,在这片土地上奔波忙碌的热情与执着。他将收集到的新闻素材,精心改写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庄稼话”。他的钢笔尖总是沾满了泥土,那是他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见证;笔记本里夹着的麦穗,散发着田野的芬芳,也是他与土地紧密相连的象征。钱毅还将他到盐阜地区几年中收集到的两万多条民间谚语分析研究,选用了2000多条,编成小册子以《庄稼话》的书名出版,这本书的意义不只是给知识分子的写作提供一些生动词汇,同时也将农民的话语提升到社会公共文本的层次。
1946年,涟水战役的现场硝烟弥漫,战火纷飞。钱毅身处其中,以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记录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辩证法,道出了民心向背的历史密码。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是因为共产党真正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幸福。
他曾在1946年2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去湖心寺公祭烈士……花圈很素,我忽然感到一阵心动,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究竟可瞑目了,后人记得这些烈士,逢年过节,这样远来祭奠,这是为了什么?他们把生命献出为我们换得了幸福自由啊!”
正是这份对革命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让钱毅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
不同时期版本的《庄稼话》。
不同时期版本的《庄稼话》。
不同时期版本的《庄稼话》。
血色黎明 信仰铸就的生命壮歌
1946年底,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钱毅主动要求到斗争最艰苦的淮安边区,去报道战斗一线的英勇斗争事迹。他穿着一身褪色的军衣,背着挎包,奔波在涧河岸边。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他与民兵联防队员,一起度过许多难忘的日日夜夜。
1947年2月底,淮安早春寒风凛冽。3月1日凌晨,钱毅随联防队活动后,回到芦受乡蒋舍宿营,在车桥西南十里路,很疲劳。因乡里还乡团告密,驻石塘的敌人连夜出动了一个主力连的兵力,由东向西“兜剿”,封锁包围了蒋舍,不会游泳的钱毅为了不连累战友,他就一个人隐蔽在一处破屋子的草堆里,敌人进入庄子搜索,钱毅不幸被发现逮捕,敌人问他:“你是不是新四军?”钱毅回答:“你没有资格同我谈话!”他即被敌人带到石塘镇。敌人要他“自首”,他立即回答:“宁可枪毙,决不自新。”
在经过非人的拷打和折磨后,钱毅毫不畏惧,英勇不屈,气急败坏的敌人将他枪杀于石塘圩附近。消息传来的那一刻,阿英先生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在《敌后日记》中,他用颤抖的笔迹记录下了那撕心裂肺的悲痛“出庄后即是沙滩,四顾无人,至此一阵心酸,始敢放声痛哭:毅儿!毅儿!”这一声声泣血的呼唤,是一位父亲对长子天人永隔的无尽悲恸。
阿英先生将自己的文学薪火传递给了儿子钱毅。然而,当子弹无情地穿透胸膛时,钱毅用“宁可枪毙,决不自新”的呐喊,将这份文学传承淬炼成了信仰的钢刃。这钢刃闪耀着坚定的光芒,穿透了黑暗的岁月。阿英先生在日记中写道:“你死得英勇,你应该这样做!”这看似矛盾的话语,实则蕴含着革命家庭最深沉的家国大义——以个人之痛,铸民族之魂。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如今,站在涧河畔,微风拂面,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体温。岁月静好,世事变迁,但钱毅的故事至今仍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
1939年,14岁的钱毅与父亲阿英于上海。
精神图谱 永不褪色的青春密码
在淮安市淮安区石塘村的钱毅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室,有一件特殊的展品,吸引参观者久久驻足,那就是钱毅的烈士证书照片。这张证书,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钱毅用生命诠释的“四重身份”的见证,它构筑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他是阿英笔下永远的少年夏完淳,继承了先辈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气节;他是农民心中的“军人记者”,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他们的生活,为他们发声;他是战士眼里的“笔杆子”,用文字作为武器,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更是历史长河中永恒的青春坐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了理想和信念勇往直前。
邓子恢将军说过,钱毅是华中地区不多的大众化人才之一。黄克诚将军评价:“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柳亚子动情地写道:“是人民的文学,是民族的精英,从墨写的言辞中,辉映着血写的生命的火花。”为追寻英雄足迹,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精神,当年《盐阜大众》报的读者后代,借助现代科技,用无人机续写“田埂新闻”,将新闻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钱毅工作过的石塘村,广大党员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烈精神,带领乡亲们行进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路上,走向富裕之路。
今天,我们站在钱毅的塑像前,仿佛穿越时空,与他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他说,青年知识分子要与劳动大众相结合。他的目光如炬,他所走的革命道路,代表了青年运动的方向,体现着革命文艺运动的方向。我们也忽然读懂: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只是化作春天的意象,在每朵绽放的鲜花里,在每株拔节的麦苗中,在民族精神的原野上生生不息……(撰稿丨祁宗华 图片来源丨钱毅烈士亲属提供)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