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突然断供!70%涨幅背后的半导体博弈:6家中国企业如何破局!

2025年11月,韩国主要的六氟化钨供应宣布对于出口的产品提价70~90%,这一个关键的半导体材料的供应波动引发了全球产业链的关注。


六氟化钨作为芯片制造中沉积工艺的核心材料,它的价格变动直接就牵动了3D NAND闪存和逻辑芯片的生产成本。


全球的钨矿资源分布是高度集中的,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3年发布的数据,中国的钨矿储量是位居世界第一,约占有全球总储量的56%。


然而更关键的就是,高纯度的六氟化钨的产能长期是由韩国企业来主导的,这一次提价决策跟两大因素有关。


一是供应在不断的收紧,中国自然资源部2025年的文件是显示国内的钨矿开采配额同比就下降了6.45%,高品位矿石比例在下降。


二是需求在不断的扩张,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报告是指出,3D NAND层数突破500层以后,每一层就需要多消耗10%的六氟化钨,而中国的晶圆厂的产能占据的全球比例,在三年内升到了40%。


面对着外部供应链的波动,中国的半导体材料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产能建设,逐步的缩小了依赖的缺口。


中船特气他们的年报是披露了,2024年六氟化钨产能是达到了2230吨,全球占比约70%,6N级的产品已经是通过了台积电和三星的认证,成本要比进口的产品低了20%。


中钨高新则是凭借着上游的钨矿资源,实现了从原料再到特气的全产业链覆盖,根据中国钨业协会的统计,占据着国内21.4%的市场份额。


昊华科技则是在宜昌投资了50亿元建设了电子科技产业园,通过材料+服务的模式绑定了下游的客户。


厦门钨业则是依托1.2万吨的自有钨矿产能,800吨的六氟化钨生产线已经是通过了长江存储的验证。


行业的数据是显示,中国的六氟化钨的自给率是从2019年的12%提升到了2024年的46.2%,2025年预计将会突破50%。

这一次的事件成为了检验半导体材料本土化能力的试金石,根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在电子特气,靶材等细分领域,国产化率已经是超过了40%,但是光刻机,EDA工具等环节仍然是要依赖进口的。


全球的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是持续存在:2025年荷兰是以安全为理由接管了安世半导体,进一步的凸显出了地缘博弈对于产业链的影响。


尽管说短期的产能提升迅速,但是行业仍然是面临着三种挑战:


一是技术迭代的风险,如果说芯片工艺放弃使用钨金属层的话,现有的产线就需要进行转型。


二是资源上的依赖,钨矿开采受到环保政策的限制,品位下降,推高了成本。


三是国际的竞争,韩国企业仍然是控制着高端市场的70%的份额。


专家是认为下一个阶段是需要聚焦到三大方向:那就是要强化提纯工艺,绑定头部的晶圆厂,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全球的半导体材料的竞争已经是从价格战转向了供应链韧性之争,韩国的企业的涨价还意外成为了一个中国特种气体(特气)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根据国际半导体设备跟材料协会的预测,2026年中国的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将会占据着全球的28%。

如果你觉得我们如何尽可能的避免韩国这一次涨价带来的影响呢?

参考资料:

1. 美国地质调查局《矿物商品摘要(2023)》

2.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全球晶圆厂预测报告》

3.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子特气产业发展白皮书》

4. 中船特气、厦门钨业企业年报

5. 自然资源部《2025年度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科技   韩国   国企   半导体   涨幅   家中   三星   氟化   中国   产能   全球   材料   半导体材料   产业链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