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7月,全球的暑气似乎都盖不住国际政坛上的一股寒气。就在月底,一则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不算意外,但足够震撼:韩国,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美国总统高调宣布,已经与韩国达成了一项新的贸易协议。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刀刀见血。原本悬在韩国头顶的25%关税大棒,轻轻落下,变成了统一征收15%。看起来是松了口气,但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就是,韩国需要向美国进行高达3500亿美元的投资,并且在未来短短三四年内,必须采购超过10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液化天然气与石油都在清单之上。这还没完,韩国那拥有五千万人口的国内市场,将对美国产的汽车、农产品等商品全面敞开大门,畅通无阻。
这份协议,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21世纪“不平等条约”的味道。韩国商品出口美国要被抽一笔重税,而美国的商品却能长驱直入,在韩国市场上横冲直撞。这几乎等于韩国亲手将自己国家的市场主导权,拱手相让。更直白点说,这无异于将五千万韩国民众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打包一部分,直接“上供”给了美国。
在协议敲定之前,气氛就已经非常紧张了。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在韩国当局的巨大压力与明确要求下,一众产业巨头,就拿我们熟知的三星与LG来说,都提前签下了巨额的“投名状”。三星与特斯拉签署了价值165亿美元的芯片协议,LG能源解决方案紧随其后,也与特斯拉签订了43亿美元的电池供应协议。这些商业合同,为最终的政治妥协铺平了道路,提供了最现实的支撑。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在明政府这面“白旗”一举,韩国在经济上与美国的捆绑,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几乎是彻底沦为了美国的经济“附庸”。
走到这一步,韩国也是百般无奈。我们分析一下,这里面至少有两层原因。其一,是来自“同伴”的压力。在美国这轮全球性的贸易施压中,韩国不是第一个动摇的。在他之前,看似强大的欧盟与美国的“老对手”日本,都已经选择了让步。欧盟的经济体量远超韩国,日本与美国之间更是有着复杂的历史恩怨。当这两个重量级玩家都选择妥协之后,无疑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李在明政府看到这一幕,内心恐怕早已翻江倒海,最终选择跟进,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其二,韩国此举,也有着进一步贴近美国,寻求“绑定”的深层盘算。其实,韩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一直都可以被看作是美国经济圈的延伸。韩国那些大企业、大财阀的背后,资本的脉络向上追溯,很多都能看到华尔街巨鳄们的身影。因此,通过在经济上做出巨大让步,换取与美国更紧密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或许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如今,韩国已经“上岸”,放眼望去,全球GDP排名前十的经济体中,棋盘上的局势瞬间清晰了。除了我们中国自己,真正还在坚持,没有对美国妥协的,只剩下了四个国家:排名第五的印度,第九的加拿大,以及第十的巴西。
这四个国家,自然就成了美国下一步重点“关照”的目标。美国发动这场贸易战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逼迫全世界选边站队,构建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经济阵营。现在中、印、加、巴这四个主要的经济体依然坚持独立自主,这无疑让美国感到非常恼火。
我们中国的情况自不必多说,我们的态度与决心世界有目共睹。但其他三国能否顶住接下来的压力,确实还是一个未知数。
拿印度来说,莫迪政府虽然一直展现出强大的战略雄心,但印度的经济结构相对脆弱,产业链也不够完善。如果美国持续加大压力,莫迪能否一直硬扛到底,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加拿大的情况则更为特殊。它与美国在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地缘上,捆绑得实在太深了。两国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使得加拿大在面对美国时,独立性大打折扣。甚至在美国国内,一直都存在着未来直接“吞并”加拿大的声音。
至于南美的巴西,美国的关税大棒已经高高举起,明确瞄准了巴西的航空业、咖啡种植业以及家具行业等支柱产业。这些领域的冲击,对于严重依赖出口的巴西经济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棋局已经走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对于我们中国而言,面对美国的霸凌与讹诈,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一方面,沟通的渠道永远不能关闭;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做好坚决反制,硬刚到底的万全准备。
我们的反制,不能仅仅立足于自身。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加强与巴西这样同样不愿屈服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当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当世界上追求独立自主的力量联合起来的时候,那就不再是美国单方面对我们搞“脱钩”,而是我们带着世界各国,反过来给霸权主义立下新的规矩!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