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父慈母”和“严母慈父”,哪种组合对孩子更好?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作者:哎呀妈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聊起了教育儿子的困惑。

平时在家,儿子想做什么,想吃什么,她都很少管,更别说和儿子大声说话。

可老公不同,一看儿子哪里不顺眼,就劈头盖脸说个不停,好几次都把儿子说急了,说哭了。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朋友总会出面“护短”,习惯性跟儿子说,“没事,别哭,别理你爸爸

在她看来,自己心疼儿子,不想父子关系变得那么僵。

但自从儿子上初二,她渐渐发现儿子变了。

不愿和爸爸亲近,跟她也没什么话说,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俨然成了一个“自闭少年”。

老公骂也骂了,她劝也劝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都说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错,难道我和老公的做法不对吗?”朋友困恼地说。

听完她的分享,我确实想到如今大部分家庭父母的教育组合,要么是“严父慈母”,要么是相反的“严母慈父”。

“爸爸太凶妈妈太柔”,孩子成长隐患多

《心理访谈》来过一对父母,典型的“严父慈母”。

生活上,爸爸嫌妈妈对儿子过于溺爱,什么事情都顺着儿子。

妈妈则觉得爸爸太严厉,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唠叨个没完。

比如一家人吃饺子,儿子醋倒多了,爸爸一定会说上一句“哇,倒那么多醋干嘛,你能吃掉?”

看到儿子吃着吃着趴在饭桌上,爸爸看不过眼,立即出声指责:“呀,就不能起来?”

吃饭那一小会工夫,爸爸总能找到机会不停数落儿子。

这不仅让儿子听了心烦,连妈妈都觉得爸爸过分吹毛求疵。

然而在爸爸的角度,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为儿子好,总是惯着儿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他发现,儿子只要和自己待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井井有条,不需要过分提醒。

单独和妈妈在一起,儿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懒散、依赖性强,喜欢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的。

刚开始妈妈还强调,儿子在爸爸面前很拘谨,唯唯诺诺,但后来她也意识到:

事实上,这是大部分“严父慈母”家庭存在的问题。

传统观念中,大家总习惯父亲要严肃、权威,更铁面无私一些;母亲则温柔、示弱,给足孩子关爱和包容。

出发点没错,只是在孩子看来,这种“一冷一热”的教育模式,令人难受、憋屈。

试想一下,已经懂事明理的孩子,会如何解读爸爸的严和妈妈的慈?

爸爸对我这么凶,要求这么高,一定是觉得我做得不够好,我怎么做都达不到他的预期。

妈妈什么事情都顺着我,我想干嘛就干嘛,她一定不会有意见。

“爸爸缺位妈妈越位”,只会让孩子错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表示:

如今大家看到的“严母慈父”越来越多,主要和很多爸爸忙于工作,无暇管教孩子有关。

妈妈之所以会变成“严母”,是因为多数家庭教育、抚养下一代的任务落到了母亲肩上,女性不得不板起面孔管教孩子。

而这,并不是好现象。

家庭治疗大师卡尔·惠特克在畅销书《热锅上的家庭》中分享了自己跟进的个案。

在他看来,自己只负责赚钱养家就好,没必要发表太多自己的想法。

至于布莱斯太太,无奈之下只好独自承担管教三个孩子的重任,久而久之,她内心积累了大量不满。

一边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缺席型爸爸”,一边是喜欢管孩子的“强势型妈妈”。

结果大女儿一到青春期,完全失控,不仅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还总是滥交损友,喜欢写和绝望、死亡有关的内容,有过自杀的念头。

就连二儿子都觉得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很不自在,容易恐慌又痛苦。

教育孩子,不是说妈妈严一点,爸爸松一点就能解决问题。

如果本该温情、柔软的妈妈太过简单粗暴,本该挑起教育重任的爸爸习惯逃避、坐视不管。

那么孩子就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严慈相济

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曾在节目中拿“酸”和“碱”打比喻。

而加了酸和碱的水,成分多了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就是盐。

换句话说,任何一方的“严”和“慈”,只要把握好教育的度,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养分。

“严”,不是一言堂,只许父母有要求,不准孩子做这做那。

而是有明确的教育立场和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慈”,不是听之任之,宠溺妥协。

而是态度和善,耐心温柔,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允许他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分享一个我看到特别惊艳的教育。

那次隔壁班一位初二的男生因为琐事和同学有口角,差点打了起来,被学校请来了家长。

结果他爸爸妈妈都来了。

妈妈一来就有点严肃,了解了情况之后轻声细语地跟班主任说:

“老师实在对不起,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没管教好,是我们的重任。

既然孩子做得不对,该道歉的就道歉,该惩罚的就惩罚,我们没意见。”

很少听到一位妈妈这么理性,不盲目“护短”,而是把惩戒权完全交给老师。

当然,妈妈这番话多少让孩子脸上有点挂不住,看到孩子脸一沉,身边的爸爸立刻出来打圆场:

“老师,让我和孩子单独先聊一下吧。”

说完,爸爸就把孩子带出了办公室,站在一个没人的地方沟通了十几分钟。

虽然听不见他们父子俩说什么,但男孩回来后,脸上缓和了许多,主动走到同学面前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不该这么冲动。”

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而且效果远超每个老师所想。

做老师这么多年,我接触不少家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

妈妈和爸爸在教育孩子时的态度和立场,决定着一个孩子的走向。

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这不是问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严父慈母   慈父   孩子   组合   重任   爸爸   儿子   父母   妈妈   老师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