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运会刚开赛没多久,江苏队就把“首金”变成了“家常饭”——9月象棋团体赛爆冷拿群众项目首金,10月蹦床男团卫冕摘竞技项目首金,11月赛艇四子又以4分12秒24的成绩,抢下开幕式后首金!当其他省份还在为奖牌突破欢呼时,江苏队已经悄悄把三块“不同赛道”的首金收入囊中,这到底是巧合,还是藏着什么“夺冠密码”?

先说说最让人热血沸腾的赛艇首金。11月10日广州国际划船中心的水面上,江苏队那艘赛艇从出发就没给对手留机会——500米处领先0.8秒,1000米把优势拉到1.5秒,最后冲线时,连现场观众都看出来:这哪是比赛,简直是“教科书级碾压”!更绝的是队里的配置:96年的蔡鹏鹏是亚运会冠军,同岁的臧哈打过东京奥运会,99年的张汉文是全国锦标赛常客,最年轻的张自毫才20岁,却已经拿过全国冠军。四个人凑一起,老带新、稳加冲,划桨动作像被按了“复制粘贴”,连教练都说:“这不是临时凑队,是磨了三年的‘黄金组合’。”
再看更早的蹦床首金,同样藏着江苏队的“小心思”。21岁的南通小将钱雨凡,从8岁进体校开始,就跟着启蒙教练季磊练基本功,后来到省队又遇到钱晓冬这样的“严师”,光一个“空中转体”动作,就对着镜子练了上千次。决赛那天,他和队友孙逸辰、王梓赛配合,前两个人稳住分数,奥运银牌得主王梓赛直接用一套难度18.1的动作拿了全场最高分,182.24分的总成绩,比第二名高出近3分。更难得的是,南通输送的邱铮、赵静仪还顺带拿了女子团体铜牌,创下江苏女队十年最佳成绩——这哪是“一人夺冠”,分明是“人才梯队”在发力。
最让人意外的是9月的象棋首金。谁能想到,预赛只排第九的江苏队,居然能在决赛里掀翻实力强劲的河南队?队员朱晔赛后哽咽着说:“赛前天天熬到半夜研究对手棋路,连初中生李泓韬都抱着棋盘跟教练拆招。”没有明星棋手,靠的就是“一步都不松”的团队协作,连裁判都感慨:“这不是‘黑马爆冷’,是准备到极致的必然。”
为啥江苏队能把“首金”变成常态?不是运气好,而是藏着两个“硬逻辑”。第一是“基层打底”,像南通的儿童体校,每年都会去学校选苗子,从8岁开始抓基本功,钱雨凡、邱铮都是这么出来的;赛艇队更狠,从省体校到省体工队,有一套“阶梯式培养”,张自毫就是从市队一步步升到国家队的。第二是“不贪多、只求精”,蹦床练了二十年,成了传统优势项目;赛艇专注男子四人双桨,磨出黄金组合;连象棋这种群众项目,都愿意花时间打磨团队。对比有些地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江苏队更像“老木匠”,慢慢雕、细细磨,等机会来了,自然能拿出“精品”。
往后看,江苏队的优势还会更明显。张雨霏、盛李豪、石宇奇这些名将还没登场,田径、游泳、羽毛球项目都有冲金实力。但更重要的是,这种“从基层抓人才、靠团队赢比赛”的模式,已经成了江苏体育的“惯性”。就像赛艇队夺冠后,张自毫说的:“接下来想进国家队打亚运会。”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江苏队“拿了首金,更想拼下一块”的底气。
其实全运会比到最后,比的不只是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技巧,更是一个地方体育的“根基”。江苏队能频频拿下首金,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愿意花十年时间培养一个钱雨凡,愿意磨三年打造一个赛艇组合,愿意给象棋队这样的“非热门项目”足够的支持。这种“不急于求成、步步为营”的态度,或许比金牌更值得其他省份参考——毕竟,体育竞技从来没有“一夜爆红”,只有“水到渠成”。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