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4月,吉林省榆树市三义村村民赵某,把早年在自家挖菜窖时挖出的两件青铜器上交给文保部门。经鉴定,这两件青铜器是夫余国遗物——青铜鍑和青铜锸。考古人员推断,出土这两件青铜器的榆树市育民乡三义村一带,存在古代墓葬,经一个月的勘探,已明确三义村墓葬范围。
吉林榆树发现两件夫余国青铜器
(视频截图)
8月17日,榆树市育民乡三义村村支书告诉记者,赵某确实是他们村的村民,他也是看到新闻后才知道赵某挖到了青铜器,其他情况他也并不了解。
8月19日,记者联系到榆树市博物馆,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三义村村民赵某大约在七八年前挖到了这两件青铜器,今年全国文物普查时,他托人鉴定,这时才发现青铜器年代久远,随后便将文物上交给了文保部门。后续省文物局派了工作人员到现场勘探,并找到了墓葬所在大致位置,目前虽然相关挖掘工作还未开始,但已经通知当地村民不要进行深挖等可能对地下产生破坏的行为。
该工作人员称,夫余国遗物大多出土自吉林市东团山遗址和帽儿山墓地,此次并非榆树当地首次发现与夫余国有关的文物,20世纪当地也曾出土过夫余国文物。
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来源:悠游吉林
据吉林省文化和旅游信息中心公众号悠游吉林此前报道,1968年,吉林省榆树市刘家乡福利村曾出土一柄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它不仅是一件罕见的东汉错金银工艺珍品,同时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带钩为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之挂钩,古时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
夫余国是濊貊人在我国东北松花江流域长春一带建立的古代王国,自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建国,至494年灭亡,大约600年的时间里,一直接受中原王朝册封,是中原王朝羁縻管理下的地方民族政权。此枚带钩的出土,表明当时汉王朝对边疆地区已经实行了有效管辖。
清朝人阮元在《积古斋种鼎彝器款识》一书中,记载了一件“丙午神钩”,跟这件带钩基本相同,就是铭文少一个“必”字,而且是用银丝错成。但阮元所说的那件带钩,至今不明下落,国内目前仅此一件。
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来源:悠游吉林
夫余王城:汉代东北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心
文/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 王淏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这段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的史料,是对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夫余国的最早记述。《后汉书·东夷传》载“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玄菟郡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设立,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08年夫余国已经存在。
《史记·货殖列传》(《武英殿二十四史》版本)对夫余的记述
根据考古发掘考证,吉林市东团山麓的“南城子”遗址及其周边区域是夫余国的前期王城所在,标志着吉林市有着2200年的建城史。
按汉制,一里约合今415米,以玄菟郡治(一说在抚顺市劳动公园、一说在沈阳市附近上柏官屯)为始,北行千里正抵吉林松花江畔。而考古证明,吉林市东团山西南麓“南城子”古城址位于松花江畔,其形制与《后汉书·东夷列传·夫余传》“以员栅为城”的记载相同。《吉林市志·文物志》记载“南城子”内散布的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汉代夫余遗物。而距“南城子”1公里处的帽儿山墓群,在近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约4000座各种墓葬,其墓葬结构、出土兵器、陶器种类与夫余人的埋葬习俗和常用器物相吻合,更为吉林市是夫余前期王城所在地提供了有力佐证。吉林市曾是夫余国的政治中心。
“南城子”的形制,据《吉林市志·文物志》载:“‘南城子’城垣为黄土迭筑,平面略呈圆形,仅存部分东南墙,西南墙和西北墙现已无存,但城基遗迹大部分隐约可见。此城正西无墙,以东团山和松花江为屏。经实测,东南墙现高5米左右,顶宽1米许,在墙外可见护城河遗迹。城有南北二门,南门现宽16米,基本保持原状,北门现宽44米,是遭破坏后的宽度。城垣周长(不包括西面山城垣)1050米,城内地势南略高,北略低,近南六处有一长方形高地,高出地内地面1—1.5米,东面宽73米。在‘南城子’城范围内的农田中,发现大量陶器残片和少量残砖碎瓦散布,还发现铜铃1件,陶俑1件,从质地、形制看属于汉代夫余遗物。”考古学者认为,南城子为宫城,四周环以都城,合在一起为夫余前期王城的说法论据相对充足。
“南城子”手绘平面图
出自《吉林市志·文物志》,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龙潭山、东团山、帽儿山位置关系
《吉林通志》卷十《沿革一》记载:西汉时期,“北夷索(一说为橐)离国王有子曰东明,长而善射,王忌其猛,而欲杀之。东明奔走”,《后汉书·东夷列传·夫余传》载:“南至掩淲水,以弓击水,鱼鳖皆聚浮水上,东明乘之得度,因至夫馀而王之焉”,两段史料记载了东明南迁建国的历程。
选择在今吉林市地区建城,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然条件优异,二是具有建设城池和发展政权的聚居基础。《吉林省历史图志》载:“橐离人南下也受到了气候因素的影响。今吉林市地区地域纬度更低,气候也更加温和湿润。据考,秦代春初物候变化比清代早3个星期,我国亚热带植物的北界处于比现在更北的地方。这一切,对于以农耕为主的橐离人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载:“(夫余)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夫余前期王城是在“濊城”基础上建立的。
《后汉书·东夷列传·夫余》
(《武英殿二十四史》版本)对夫余的记载
公元前86年,到夫余国第二代王解夫娄时,夫余国疆域不断扩大,政权更加稳固。鼎盛时期,夫余国的疆域拓展到“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人口规模达到土著民“户八万”,建起了“宫室、仓库、牢狱”。领土内物产丰富,“出名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枣”(出自《后汉书·东夷列传·夫余》)。农耕和畜牧进一步发展,土地平整,适宜种植五谷。夫余国形成了独特的祭祀和刑罚体系,以及较为成熟的奴隶制社会结构,国王以下是以六畜命名的高级官吏,有马加、牛加、狗加等,邑落分属各加;邑落有豪民,名下为奴仆。
夫余国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与中原王朝长期保持朝贡和册封关系,频繁交流往来。西汉,夫余王获赐“秽王之印”。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时,后为第七代夫余王的尉仇台,以王位继承人的身份前往中原汉宫朝献,并得到汉朝皇帝赏赐的“印绶金彩”,“金彩”是诸色绶带中品秩最高的。夫余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公孙渊(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死于公元238年)伏诛,玄菟库犹有玉匣一具”(出自《三国志·魏志·夫余传》)。“玉匣”即为玉衣,是汉朝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着的葬服。按《后汉书·礼仪志下》所载汉朝礼制,夫余王去世后应着“银缕玉衣”下葬,其级别仅次于皇帝穿着的“金缕玉衣”。曹魏正始年间,幽州刺史毌丘俭征战高句丽,要求夫余提供支援,最终在夫余支持下大破高句丽,这段历史刻于《毌丘俭纪功碑》,现存辽宁博物馆。在距今约两千年前,夫余国政治、经济、文化已经较为繁荣,并通过与中原王朝的密切互动融入华夏礼制体系。
夫余国在长达数百年时间里,都保持着“其国殷富,自先世以来,未尝破坏”(出自《晋书·列传第六十七》)的局面。西晋以后,夫余频遭临近各族的侵袭,国势开始衰落。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年),前期王城被鲜卑慕容廆袭破,次年在西晋的援救下还复旧都。东晋康帝建元三年(345年),又被鲜卑慕容皝袭破。直到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由于高句丽势力北进,夫余“西徙近燕”。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夫余为勿吉所逐”,后期王城被勿吉占领,夫余国灭亡。
吉林市松花江畔的夯土残垣,诉说着夫余国的建城记忆。东明南迁的传奇故事,解夫娄拓土安邦的辉煌过往,勿吉南下的终章绝响……夫余王城见证了东北首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兴盛与寂灭,勾勒出吉林市2200年建城史的厚重底色。
夫余鎏金铜面具
图源:吉林省博物院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