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唱衰?还不如中美零头,西方制裁后,中国制造已成硬通货

很多人一看到中俄贸易数据,就觉得有点提不起劲。今年双边贸易额也就2448亿美元,在中国的所有贸易伙伴里,连前三都挤不进去,排在美国、日本、韩国还有越南的后面,要是把欧盟、东盟这种整体算上,那排名就更靠后了。

于是乎,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论调就出来了:天天说关系无上限,结果经济上连中美的零头都不到?但这种只看排名的想法,很容易掉进“数字陷阱”。我们换个角度看,1991年那会儿,双方的贸易额才区区50亿美元。这么一比,现在是不是增长了快50倍?这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变化。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2448亿这个数字本身有多亮眼,而在于这些钱里到底有多少“金量”,以及这份贸易关系有多大的“不可替代性”。说实话,2448亿美元这个数字,说它不多,是因为它真的很“实诚”。这背后藏着一个硬约束,那就是俄罗斯的市场体量。

俄罗斯全国拢共也就1.4亿人口,整个国家的GDP加起来,竟然还比不上我国的一个广东省。广东今年的GDP预计是2.1万亿美元,而俄罗斯只有1.9万亿。这就好比一个家庭的饭量,决定了它最多能吃下多少东西,消费的天花板就在那儿。

更重要的是,这笔生意里几乎没有水分。中俄之间的交易模式非常清晰:俄罗斯卖能源和原材料,中国卖工业制成品,这是一种典型的实体经济交换,不存在华尔街那种“用8亿条牛仔裤换一套PPT”的价值虚高。双方都不是玩金融概念、靠服务业刷数据的经济体。

尤其是俄罗斯,它的第三产业本来就不怎么发达,服务意识也相对滞后,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虚拟经济和服务贸易来把贸易额做得特别漂亮。所以,这2000多亿美元,每一分都是实打实的货物交易,是剔除了所有泡沫后的“硬核刚需”。它的稳定性,远比账面上那些动辄几千亿的数字要靠谱得多。

中俄经贸关系能在这两年,特别是2022年之后出现井喷式增长,年增幅一度冲到30%,真不是因为双方提前规划得多好,而是一场被外部压力硬生生“催熟”的现实拥抱。在此之前,俄罗斯的心,其实一直向着西方。

这种“崇欧”情结是刻在骨子里的。早在19世纪,俄国贵族圈里就以讲法语为荣,有些人甚至连俄语都说不明白。就连那些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还得靠妻子当翻译,才能跟当地老百姓沟通。这种心态一直延续到现代,叶利钦时期为了向西方靠拢,不惜牺牲掉一部分国家利益。

经济上更是如此,北溪天然气管道,优先供应的是德国。圣彼得堡的资本,首选的流向是西欧。就连俄罗斯的中产阶级,也更偏爱欧洲商品,觉得中国货就是“低档”的代名词。这种长达几十年的“向西看”惯性,完美解释了为什么中俄经贸关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不温不火。

转折点就是2022年,西方祭出严厉制裁,物资进出口被卡脖子,北溪二号管道项目也彻底黄了。这一下,算是把俄罗斯的“欧洲梦”给彻底打碎了。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俄罗斯对欧盟的进出口额双双暴跌,出口降了35%,进口更是降了42%。而另一边,对华贸易却疯狂增长,出口增48%,进口增55%。这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转向东方成了唯一的出路。

一开始,俄罗斯人对全面转向中国商品还有些疑虑,但很快就上演了大型“真香”现场。他们发现,这些以前看不上眼的中国货,不仅价格便宜,质量还好得出奇。这种观念上的颠覆,最生动地体现在汽车市场上。

曾几何时,雷克萨斯570是俄罗斯新贵们的身份象征。但现在,开一辆理想L9,反而成了更有面子的事。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今年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四分之一。这种消费变迁,背后是中国强大到令人咋舌的制造业实力。

这种实力不是吹出来的,全球认证的201家“灯塔工厂”里,中国自己就占了超过80家。联宝电子一家工厂,一年就能生产4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八分之一。

在高端制造领域,埃夫特机器人已经被宝马、玛莎拉蒂这些顶级品牌用在了生产线上。国轩高科的电池技术,更是被全球20个生产基地所认可。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一大机电产品和汽车的进口来源国。

说到底,这场合作完美填补了双方最核心的短板。中国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来支撑庞大的工业机器运转。今年,我们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高达8600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9.5%。天然气也达到了480亿立方米,占总进口的15%以上。俄罗斯已经稳坐中国最大油气供应国的宝座。而俄罗斯则需要中国提供从日用品到工业设备的一切,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当然,这趟高速行驶的列车也不是没有障碍,当前最大的瓶颈,是俄罗斯老化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那条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它的年货运量是1.2亿吨,现在已经快要摸到1.4亿吨的运力上限了,未来饱和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虽然满洲里这样的边境口岸吞吐量在增长,今年达到了3800万吨,同比增加了22%,但铁路运力这个坎儿过不去,贸易增长总会遇到天花板。但这恰恰催生了更深层次的合作机遇。这个瓶颈,为中国的基建企业打开了一扇大门,简直就是“土木工程救场”的绝佳剧本。

无论是中建集团在海外承建超过500个项目的经验,还是中车浦镇的列车已经出口到十多个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帮助俄罗斯升级它的基础设施。合作,正在从简单的商品贸易,延伸到更宏大的基建领域。

另一个突围方向在金融,为了规避风险,双方正在合力绕开美元这个“中间商”,目前,双边贸易中超过95%的交易,都是用本币结算的。今年本币结算的规模达到了2335亿美元,比2022年翻了一倍,这不仅减少了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更安全的贸易金融环境。

中俄之间的经济合作,未来依然会被这种硬核的务实需求所主导。它可能永远也创造不出中美贸易那种惊人的数据泡沫,但它在保障各自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自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数字都无法估量的。

这段关系的核心,是一种“去滤镜化”之后的现实主义选择。当那层厚厚的“欧洲滤镜”被无情撕碎后,俄罗斯才真正看清,中国商品的物美价廉和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是一种多么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未来的路,就是围绕着解决实体瓶颈和构建独立金融体系,继续务实地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财经   硬通货   中美   零头   贸易   俄罗斯   中国   美元   贸易额   数字   滤镜   欧洲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