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提醒,中国经济虽远超俄罗斯,但相比之下却有一个重大弱势

虽然中国的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体量远胜于俄罗斯,但金灿荣教授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方和俄罗斯比起来,其实存在一个明显的弱项。

«——【·冲突背后的经济暗战·】——»

2022年2月,俄乌冲突像一颗突然爆炸的炸弹,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国际局势,这场冲突,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经济、政治、外交的全方位博弈。

西方各国见状也开始行动,在2023年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限制其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想从经济上“卡死”俄罗斯。

可谁能想到,俄罗斯不仅没被打倒,还在2024年实现反转,俄军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让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让持续关注俄乌战争和俄罗斯经济的金灿荣教授感慨万分,直言中国和俄罗斯相比有着一个重大的弱势。

«——【·俄罗斯经济的“硬骨头”·】——»

很多人以为西方制裁会让俄罗斯经济“散架”,但俄罗斯却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先说能源,俄罗斯原油的产量和出口量在全球一直都是响当当的,除此以外,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也很有一手。

原本,俄罗斯主要出口对象是欧洲,自从西方开始搞制裁以后,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对象就转向了中印等国。

2024年,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量同比增长了3.29%,不仅解决了自身能源出口问题,还加强了与中国的能源合作。

农业方面,俄罗斯更是让人刮目相看,2023年小麦出口5614万吨,占全球市场的26%,也就是说,全球每卖出100吨小麦,就有26吨是俄罗斯产的。

而且俄罗斯农业自给率达到155%,不仅自己吃得饱,还能大量出口。

俄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的耕地面积广阔,土地肥沃,这是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俄罗斯的工业占比虽然不算高,但在能源、军工等领域实力强劲,农业虽然占比低,但产出高、自给率高。

这种产业结构,在面对外部制裁时,反而展现出很强的韧性,为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的“软肋”·】——»

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发展速度快,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却存在明显的“软肋”。

先说能源安全,2023年中国原油进口5.64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2%。

更要命的是,80%的原油运输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通道一旦被卡住,国内的能源供应就会面临大问题,加油站可能没油可加,工厂可能因缺油停产,后果不堪设想。

粮食安全也不容忽视,2023年中国粮食进口1.62亿吨,其中大豆占64%,大豆自给率仅17%,大家平时吃的食用油、豆制品,很多原料都依赖进口。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大豆进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巴西,一旦这两个国家减少出口,或者遇到自然灾害影响产量,国内大豆价格就会上涨,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也会跟着增加。

供应链方面,芯片是个大问题,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花费4156亿美元,海关数据触目惊心。

手机、电脑、汽车等产品都离不开芯片,过度依赖进口,不仅让中国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还影响产业发展。

一旦国外断供,相关产业可能陷入停滞,这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战略冗余度”的较量·】——»

针对这一问题,金灿荣教授提出了一个“战略冗余度”理论,说白了就是关键领域的自主保障能力。

在这方面,中国和俄罗斯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能源冗余度上,2023年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仅够80天使用,要是遇到突发情况,能源供应很快就会紧张,而俄罗斯石油储备能用65年,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粮食冗余度同样如此,中国大豆进口集中度CR2高达82%,也就是说82%的大豆进口来自美国和巴西,一旦这两个国家“卡脖子”,国内大豆供应就会出问题。

俄罗斯耕地面积1.22亿公顷,占全球10%,粮食自给率高,在粮食领域的冗余度远超中国,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在能源、粮食等关键领域,不能过度依赖国外,必须提升自主保障能力。

中国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补足这些短板,构建自己的“战略冗余度”体系,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

«——【·中国的“破局之道”·】——»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可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找“破局之道”。

能源领域,中国和俄罗斯加强合作,中俄原油管道年输量达到3000万吨,为中国能源供应提供了稳定保障。

中欧班列也发挥重要作用,能源专列占比提升至23%,开辟了新的能源运输通道。

粮食领域,中国大力推进大豆扩种,2023年,大豆扩种345万亩,产量达到2084万吨。

同时,中国还在海外布局“粮仓”,在巴西、阿根廷投资200万公顷土地,建立海外粮食生产基地,降低对国内粮食供应的压力。

产业转型方面,中国也在加速推进,2024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6%,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展迅速。

芯片产业也在加大投入,今年,芯片国产化率正在加速提升,虽然进步空间还很大,但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些举措,都是中国为提升经济韧性、化解潜在风险做出的努力。

«——【·未来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短期来看,中国经济面临不少挑战,台海局势紧张,可能影响海运通道,一旦海运受阻,能源、货物运输都会受影响。

但从长期看,也有很多机遇,中国定下2035年粮食自给率95%的目标,只要坚持推进粮食生产和储备,就能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俄罗斯计划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30%,这为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方向。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发生变革,中国如果能抓住机遇,就能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应对挑战,未来中国经济依然充满希望。

中国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在能源、粮食等关键领域与俄罗斯相比,存在一定弱势,不过,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

从地缘政治到经济结构,从战略理论到实际行动,我们都在不断探索和调整。

未来,中国经济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稳健前行,就需要构建更完善的“能源-粮食-技术”三维冗余体系,同时关注全球经济新趋势,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中国经济一定能化解风险,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对此,您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财经   俄罗斯   中国经济   相比之下   弱势   中国   能源   粮食   冗余   经济   大豆   领域   原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