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麻了!油田和煤田下居然有铀!中国终于摘掉了“贫铀”的帽子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过去几十年,外界总爱给中国扣个“贫铀国”的帽子,意思是说咱们铀资源少得可怜,核电和军工都得靠进口过日子。确实,早年间铀矿找起来挺费劲,地质条件复杂,矿床小而散,品位还低。核工业起步时,铀就是卡脖子的关键原料。

要知道,铀是核裂变的核心玩意儿,没有它,原子弹和核电站都玩不转。新中国成立后,决定搞两弹一星,铀问题就摆在眼前。西方封锁战略物资,买不到,只能自己挖。地质队到处跑,参考国外经验,尤其是澳大利亚那边的大发现。

“贫铀国” 标签下的资源困局

过去数十年,“贫铀国” 的标签始终伴随中国核工业发展。

这一判断源于早期勘探数据的局限:20 世纪末,中国已探明铀储量仅 17.4 万吨,不足澳大利亚同期储量的十分之一,且矿床多呈现 “小而散” 的特征,平均品位普遍低于 0.1%,远不及国际大型铀矿 0.3% 以上的工业品位标准。这种资源禀赋直接导致核工业发展长期受制于外部供应。

铀作为核裂变的核心原料,其战略价值在 “两弹一星” 工程中尤为凸显。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对我国实施全面战略物资封锁,铀矿进口渠道完全断绝。

为突破技术瓶颈,地质部门组建上千支勘探队,足迹遍布全国 19 个省区,但受限于当时的理论与技术,仅在湖南、江西等地发现小型矿床,最高年产量不足百吨,远无法满足国防与能源发展需求。

2020 年,中国铀需求量已达 9830 吨,而自产仅 1885 吨,自给率不足 19%,其中 43% 的进口量来自哈萨克斯坦,另有 28% 依赖澳大利亚与加拿大。

2022 年俄乌冲突引发全球铀价波动时,专家测算显示,若主要供应国中断出口,国内核电站的铀库存最多支撑 18 个月,能源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找矿革命:煤油之下藏铀矿

“贫铀” 困境的突破始于勘探思路的根本性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铀矿勘探多参照澳大利亚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聚焦单一矿种寻找,却忽视了本土盆地油气、煤炭与铀资源共生的地质特征。

21 世纪初,科研团队在内蒙古大营铀矿勘探中发现,铀矿化与煤层分布呈现高度吻合的空间关系,由此提出 “煤铀共探” 新思路,开启了资源勘探的新篇章。

这一思路很快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伊犁盆地,勘探人员借助原有煤矿钻孔数据,精准定位到 3 处大型铀矿床,资源量合计超 5 万吨;二连盆地则通过油气勘探资料,发现铀矿与油田形成的 “氧化还原带” 密切相关,成功探明我国首个超 10 万吨级砂岩型铀矿。

2021 年,全国铀资源总量攀升至 33 万吨,自给率缓慢提升,“贫铀” 标签开始出现松动。

2025 年成为找矿成果的爆发期。1 月 14 日,自然资源部集中发布重大找矿成果,其中包括鄂尔多斯泾川区特大型铀矿,该矿通过整合油田开发数据,采用 “油铀共探” 模式,在原有油井下方 1200 米处发现厚达 25 米的工业铀矿层,资源量预估超 8 万吨。

7 月,中核集团科研团队再传捷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地下 1820 米处发现全球最深的砂岩型工业铀矿化,刷新了世界砂岩型铀矿的发现深度纪录。

此次塔里木盆地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人秦明宽介绍,这是我国首次在沙漠腹地红杂色层中发现厚大工业铀矿化,填补了最大沙漠覆盖区的找矿空白。

更关键的是,团队创新提出 “渗出 - 渗入复成因区域预测模型”,突破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禁区,证明深层砂岩中同样存在大型铀矿床,为全球荒漠地区找矿提供了新范式。

让低品位矿变 “宝贝”

找矿成果的转化离不开开采技术的革新。针对国内低品位铀矿占比超 80% 的现状,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联合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开发出一套适合荒漠 - 沙漠覆盖区的 “天 - 空 - 地 - 深” 三维探测技术体系,实现了新区、新层位、新类型、新深度的全方位突破。

而原地浸出采铀工艺的成熟应用,更是让低品位铀矿具备了工业开发价值。

2025 年 7 月 12 日,我国最大天然铀项目 “国铀一号” 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功生产出第一桶天然铀产品,标志着铀资源开发迈入绿色智能时代。

该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原地浸出工艺,通过地表钻孔向地下矿层注入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溶浸液,使铀元素直接溶解后再提升至地表加工,成功解决了低品位高渗透矿床开采的世界性难题。

相较于传统开采方式,这种工艺不仅将资源回收率提升至 70% 以上,还大幅降低了对地表生态的破坏。

智能化技术的融入进一步提升了开发效率。“国铀一号” 建成国内首个地浸铀矿山智能化远程管控中心,实现 “千里之外,一键采铀” 的远程操作模式。

地浸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通过采集抽注液量、铀浓度等海量数据,可精准预测浸出条件变化并制定优化方案,使生产能耗降低 15%,浸出周期缩短 20%。该项目于 2024 年 7 月 12 日开工,仅用一年便投产,创下国内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新速度。

技术突破直接带动产能跃升。2024 年,中国铀产量已突破 4000 吨,自给率提升至 42.3%,较 2023 年增长 2.1 个百分点。随着 “国铀一号” 满产后 3000 吨的年产能释放,预计 2027 年自给率将超 60%,2030 年有望达到 70%。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铀一号” 可处理品位 0.01% 以下的极低品位铀矿,这意味着此前被视为 “无开采价值” 的资源如今都能转化为战略储备。

从依赖到自主的跨越

铀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突破,正在重塑我国能源安全格局。截至 2025 年,全国已探明铀资源量较 2010 年增长近 3 倍,加上煤油共生矿中已探明的潜在资源,总潜力已超 280 万吨,位列全球前列。

资源禀赋的重构直接改变了国际铀市场的供需格局,我国在全球铀资源领域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这种自主能力的提升为核电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当前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已稳居世界前三,2025 年在建核电机组达 21 台,预计 2030 年核电发电量占比将提升至 10%。

铀资源自给率的提高,不仅降低了地缘政治对能源供应的干扰,更使核电的经济性进一步凸显 —— 自主供应使铀燃料成本较进口降低 12%,为核电平价上网创造了条件。

铀资源的多元化应用也随之拓展。除核电与国防领域外,天然铀在核医学、农业辐照育种、食品保鲜等民用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

2025 年,国内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产量较 2020 年增长 50%,其中铀 - 235 衍生产品已广泛用于肿瘤治疗与医学诊断,而农业领域的辐照育种技术已培育出 300 余个优良品种,年增产粮食超 100 万吨。

矿权制度改革则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针对煤铀、油铀共生的特点,国家推动建立矿产资源协同勘查开发机制,鼓励煤炭、油气企业与核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勘探效率,更避免了重复投资,使单一钻孔可同时服务于多种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科技   贫铀   煤田   油田   中国   帽子   铀矿   资源   核电   核工业   砂岩   品位   发现   矿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