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八年(1929年)漳县三岔镇大屠杀事件始末

顾颉刚在《西北考察日记》中记载:“……三岔,在漳县为大镇。民国十八年之乱,全镇受屠,死者三千余人,今有白骨塔在焉。”


1928年至1929年,甘肃地区因国民党政权动荡、民族矛盾激化及地方军阀混战,导致社会秩序崩溃。马仲英(人称“尕司令”)原为河州回族军人,其部属在溃退过程中多次袭扰漳县等地,最终酿成三岔堡惨案。


三岔镇旧照

屠杀经过


1. 导火索


1929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马仲英部下马应彪、马全保率部攻打漳县县城未果,转攻三岔堡。当地民团团长万日新因轻率挑衅,向途经堡下的马部投掷石块,激怒对方,导致马部集结两万余人包围三岔堡。


2. 抵抗与陷落

三岔堡民众凭借土枪、农具和木石奋力抵抗,但因寡不敌众,弹药耗尽后被攻破。据记载,马部军队攻入后展开大规模屠杀,将幸存者驱赶至庙宇内纵火焚烧,并劫掠财物,甚至剥去死者衣物。


3. 伤亡情况

此次屠杀导致三岔堡及周边村镇约3000余人遇害,仅50余人幸存。死者包括大量老弱妇孺,幸存者多藏身地窖、炕洞或尸体堆中逃过一劫。民间流传有村民张三以斧头砍杀30余名马部士兵的英勇事迹。


后续影响


1. 社会动荡


惨案后,三岔镇人口锐减,十之八九为外乡迁入者。当地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恢复。


2. 历史记录与纪念


学者顾颉刚、王树民在《西北考察记》《陇右日记》中详细记载了事件经过。漳县学者杨国祯作诗《哀三岔堡》,控诉兵祸之惨烈。如今三岔堡遗址仍保留残垣断壁,作为历史见证。


3. 政治反思


事件暴露了国民党政权对地方治理的无能,以及军阀混战、民族矛盾激化下百姓的悲惨境遇。漳县县长汪守谦通敌、纵匪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灾难。



三岔堡遗址


三岔堡大屠杀是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兵祸匪乱的缩影,反映了旧中国社会动荡与民生凋敝。其惨烈程度被形容为“人间炼狱”,至今仍警示后人铭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


微信公众号:西部文化视野甘肃及西部人的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美食等的大杂烩。唯以有趣为要,戒严肃。投稿邮箱534906033@qq.com113篇原创内容

微信公众号微美甘文化、历史、美食探究、交流。937篇原创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漳县   历史   甘肃   幸存者   军阀   惨案   始末   死者   动荡   民国   事件   社会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