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明不是不能解释,而是不好解释,它有太多令人诡异的地方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四川广汉,2024年春。考古队在三星堆遗址的第7号坑中,取出了一块只有巴掌大的铜片。

它被称为“月光宝盒”,铜片上有清晰的编织痕迹,内部藏着残缺的丝绸和一块青绿色玉石。没人能立刻解释它的用途,但它不属于任何已知的青铜时代器物体系。

从1986年第一次掘开那块土地,到如今出土文物近13,000件,三星堆的每一次发掘,都像是一次对古代认知的挑战。

它的诡异,不在于我们不懂它,而在于它常常懂得太多,不该懂的也懂。三星堆文明到底是什么?这不是一句“青铜时代的遗迹”就能讲清的事。

看似强悍的文明背后,漏洞多得让人头皮发麻

先说结论:三星堆不是解释不了,是不好解释。因为它太复杂、太跳脱、太不“规矩”。1986年第一次发掘,1号坑和2号坑就像炸弹一样,把整个中国考古界都炸懵了。

金面具、青铜大立人、神树、鸟形器,还有那些表情夸张、眼睛凸出的青铜头像——谁都没见过。这些东西既不像中原文明,也不像西南土著的风格。

当时没人敢下结论。说它是中原文明的分支吧,风格太野。说它独立成系吧,又能在它身上找到很多中原文化的痕迹。

学界一度把它归入“巴蜀文化”,但很快发现根本兜不住。就像你用一本乡土笔记去解释一部史诗,太吃力了。

2020年之后,联合考古队重回现场,3号到8号坑陆续打开。文物像不要钱一样往外冒,铜的、玉的、金的、象牙的、丝绸的……什么都有,甚至连外来贝壳都有。结果,谜团不但没解开,反而更大了。

比如丝绸。在铜器与玉器之间,检测到了丝绸残留。碳14测年一测,是商代晚期的。这个事儿听着平静,但其实炸裂。因为这是西南地区第一次在实证意义上发现丝绸。

之前大家都以为那时候的丝绸只存在于中原,没想到三星堆也有——可问题是,现场压根没发现作坊区、蚕桑遗迹,连织布工具都没有。这就很离谱。丝绸哪来的?谁织的?织了是穿还是烧?没人知道。

再比如铜神坛。8号坑里出土的这件东西,看起来像是一个多层“神台”,底下跪着力士,中间是神兽,神兽背上站着个穿裙子的小人,小人手里可能捧着什么。

一开始大家以为又是祭祀重器。可仔细一看,问题来了:这个神坛的结构太像一幅画了,像是“演”给人看的,而不是拿来用的。

考古专家冉宏林就说,这可能是模拟,而不是实用器。说白了,这玩意儿可能根本没用过,只是个摆设,是古人拿来讲故事的。

那讲的是什么故事?没人知道。问题还不止这些。三星堆的青铜铸造技术,明显要比同期的殷墟先进。它用的是分铸法,就是把器物分成几个部分铸造,再拼起来。

这个方法又难又耗时,但出来的器物更加精美。关键是殷墟还在玩一体铸造,三星堆已经玩拼装了,而且早了至少200年。

你说这不是技术碾压是什么?可偏偏,这种技术后来没传承下去,就像突然冒出来又突然蒸发。

这不是唯一一个“用完即丢”的操作。三星堆像是一个临时性文明现场,像搭台唱戏,下完一场就全散了。

没宫殿、没墓葬、没居民区,只有祭祀坑和满地的宝贝,就像一个用来展示文明“样品”的展厅。可问题是,展给谁看?

文物像拼图,拼着拼着发现根本不是一幅图

大家都说三星堆“神秘”,但真正的神秘,不是它造型奇怪,而是它太像又太不像。我们拿“顶尊蛇身铜人像”说事儿。

这玩意儿的上半身是牛角面具人,下半身是蛇身,双手托着一个典型的中原风格铜罍,头顶还放着一件朱砂涂层的觚形尊——中原祭器的标准件。

一个器物,集合了三种文化符号。你说它是中原的吧,它又有本地神祇的样子,你说它是本地的吧,它又拿着中原的东西。就像一个混血儿,谁都像点,谁又都不像。

这种“拼贴感”贯穿整个三星堆。7号坑出土的小件文物,比如三孔玉璧、凤鸟、玉斧,全都工艺精湛,像小型艺术品。

而8号坑的巨型头像、铜猪鼻龙形器、金面罩,每一个都像在说:我不是给人看的,我是给神用的。甚至有专家说,这些文物在理念上,不是实用品,是表达工具。

而表达的内容,跟中原文明其实也没多远。赵昊副教授说得很清楚,三星堆虽然表面看着“离谱”,但精神内核和“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中原思想是一致的。

只是它表达得更自由、更抽象,像是用自己的方式说同一句话。可问题是,这句话谁听得懂?

还有材料溯源。三星堆的铜矿原料来自江西,玉器来自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还有从河南和山东运来的玉制品。甚至还有印度洋贝壳。南亚输入、北方运输,全进了四川这个盆地。

你说这不是文明交汇点是什么?它不像黄河文明那样闭环成系,反而像一个十字路口,谁都来过,谁都留下点痕迹,但没人真正停下来。

更绝的是文物制作方式。比如面具,基本上采用的是“统一工艺+个性化造型”的流水线方式。听着现代吧?但它就是这么干的。

一个青铜文明,能搞出流水线,还能做出完全不重复的面具,这玩意儿你说它土,它比谁都先进,你说它国际化,它又没留下任何文字。

它不是谜,它是镜子,照出我们对文明的偏见

三星堆最让人难受的地方,不是它“太神秘”,而是它太不配合我们现有的认知框架了。我们习惯了用“朝代—制度—文化—文字”的方式去理解一个文明。

你看殷墟,有甲骨文,有王权,有青铜礼器,一环扣一环,合情合理。可你看三星堆——没文字,没宫殿,没墓葬,连生活痕迹都少得可怜,只有堆得满满的祭祀坑。

你说它是文明吧,它又缺乏“制度”,你说它是部落聚落吧,它的技术和审美又甩中原好几条街。这就像你在荒郊野外捡到一部iPhone,但周围只有石器和陶罐。

你很难解释这手机是怎么来的,也不敢相信这手机真是这片土地上生产的。可三星堆就是这样一个“考古界的iPhone”。

它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文明”的偏见。我们以为文明一定要有文字、有城池、有等级制度、有血统谱系,但三星堆告诉我们:不是所有文明都按你以为的那套来。

它可能是一种“精神型文明”——重仪式、重表达、重象征,但不追求制度和秩序。它的价值,不在于它创造了什么王朝,而在于它留下了一种文明的“可能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研究它、猜它、说它。它不是过去的残骸,它是未来的起点。

结尾:

三星堆还在挖。坑后面还有坑,坑里还有谜。有人说它是中华文明的另一个源头,有人说它是一场文化的“幻觉”。

但不管你怎么看,它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它不是外来的,也不是虚构的。我们还没完全搞懂它,不代表它不属于我们。

要读懂三星堆,不靠猜,不靠神话,要靠时间、靠理性、靠扎实的研究。就像考古本身那样,慢慢刷土,慢慢看出轮廓。

而当我们真的看懂它的时候,可能才会明白:我们从未真正认识过我们自己。

参考资料:

C视频丨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95)叶舒宪:三星堆给神话中国命题提供直接证据——2025-08-28 09:21·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历史   诡异   不好   地方   文明   中原   丝绸   青铜   器物   文化   殷墟   文物   面具   祭祀   玩意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