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往事:《1940年那场暴雨》(作者 华钰麟)

1940年那场暴雨(作者 华钰麟)

1940年初夏的一个晚上,彻夜的狂风暴雨将无锡城化作汪洋泽国。公花园的大鲫鱼、孔庙的牛背鹭、黄公涧的大水和“大蜒蚰”……那一天没有大事发生,只有自然界的这场暴雨,将普通的一天变为特殊,留下的鲜活记忆复原了一个城市完整的历史生活片段。

算命先生没算到的一场大雨

1940年初夏的一个晚上,彻夜狂风暴雨,城中公花园的大河池内水量猛涨,加上各街巷汇集的雨水,沿着低洼的盛巷流向河道。那时候无锡老城内的排水功能极差,暴雨一来便让盛巷水深三尺,许多民宅都淹进了大水中。

当时无锡有一位很有名的算命瞎子,叫胡正平,他的算命馆就开设在“硝皮巷”对面盛巷内的一个民宅内。这天夜半,内急之下他伸手到床前摸索置放在那里的“夜壶”,不料夜壶没有摸到,手却伸进了大水里,胡正平不知道出了何事,惊叫起来,一下惊醒了他的妻子。可是胡的妻子也是一个盲人,二人的惊叫声吵醒了房东,房东起身一看,发现屋中水深齐膝,胡正平的夜壶早已氽到墙角落里去了。众人情急之下连忙设法排水,可这水还哪里排得了呢?

1940年的这场大雨引来的洪水,至今在许多老人的记忆中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卖不掉的公花园大鲫鱼

这夜的暴雨后,公花园大河池里的大量鲫鱼被水冲走。抗战爆发后,这个河池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清池了,池中的鲫鱼养得又肥又大,随着大水冲进了河道。公花园大河池和大王庙弄的“白水荡小学”旁“飞狱桥”小池相连,住在附近的一个居民发现水里有大鲫鱼,可是没有工具,只好拿着简单的篾篮去打捞,谁知一晚上竟捞到不计其数的野生黑背鲫鱼,每条都有半斤以上,装满了两只洗澡大脚盆。发大水发出了财运,让他喜不自禁,除留了几条自己吃,他就在门口售卖,谁知无锡人都认为发大水时的鱼肉质疏松,既不鲜也不经吃,很少有人问津。鱼卖不掉,他就送给四邻,等到雨过天晴,气温迅速升高,加上那时又没有增氧设备,大鲫鱼最后都死掉,只能一扔了之。

孔庙里掉下野味

在那时,孔庙仍是庄严的地方,古木参天,是不少飞鸟栖息的地方。经过一夜的狂风暴雨,栖息在“孔庙”树上的“牛背鹭”淋湿了翅膀,在枝头上再也站不稳,被大风吹落到了地上,总数竟达一百多只。这些“牛背鹭”的两只脚杆的颜色是青的,因此大家都叫它“青桩”。到了大清早,住在学前街上的一些居民看到这么多飞也飞不动的落汤“青桩”,便捡几只回家烧了当野味吃,谁知这些白捡的野味吃起来有一股鱼腥味,和大水里的鲫鱼一样,大家都说不中吃。

黄公涧大水并非最大

黄公涧大水并非惠山最大这场暴雨给居民们带来了灾难,却乐坏了年轻人,纷纷赶到惠山去“游大水”。惠山的北坡共有三条山涧,一条是地处“女娲庙”(娘娘庙)的桃花坞山涧,一条是严家棚山坡上的青龙坞山涧,这两条山涧涧底很深,涧边石壁峻峭,地形非常险恶,这使得涧水异常急湍,在离山坡十米开外奔泻而下。站在涧边看大水真是令人惊心动魄,由于这里过于危险,到这里观瀑的人极少,只有“春申涧”最为安全,适合人们观看飞瀑。

“春申涧”是文人雅士笔下的名称,因为春申君姓黄,所以在老百姓口口相传中,都叫它“黄公涧”。黄公涧边的山坡较平坦,山涧也没有桃花坞和青龙坞两处深陡。抗战前,惠山到青山一带植被茂密,树木葱茏,水土保持良好,山上各处山泉汇聚到涧中,平时也不断流。到了每年的黄梅天,几场大雨一落,黄公涧就形成了巨大的飞瀑。

湍急的水流遭到碎石的阻击,溅起点点水珠,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夺目,成为惠山上的一大奇观。每到此时,无锡人便会成群结队到黄公涧“游大水”,这是缺少山景的无锡难得的景致。

黄公涧“大蜒蚰”

四十年代去黄公涧观瀑,有经验的人是不从五里街经直街到黄公涧的,而是走西门棉花巷——过外吊桥向左拐再经打巷在“庆云禅寺”(又名双塔寺)门口经过,直抵庙巷,直上黄公涧。走这条路,能在离黄公涧还有一公里外就听到涧水轰鸣的声音,临近时,更如万马奔腾,气势宏伟。

这时,从山脚下朝上望,只见涧边有连绵不断的青色、白色、灰色的身形移动,犹如一条条青、白、灰色的“蜒蚰”在向上爬行。由于这种景观非常特别,所以无锡人还把到黄公涧游大水叫做“去黄公涧看大蜒蚰”。

走到黄公涧边,那才叫真热闹。只见人头攒动,想找一个立脚的地方都是很难。顽皮的孩子三五成群占据了涧的上方有利地形,在较宽阔的涧道上用碎石和草筑坝蓄水,积到一定水量后冷不丁地开坝放水,巨大的水流一泻而下,常让下面的人猝不及防,被水冲得浑身湿透。但下方的人即便是知道被人恶作剧弄得狼狈不堪,也不会发怒,只会大笑地埋怨几句就各走各的了。这是一年中少有的狂欢节目。

当时的女青年、女学生远没有今天这样开放,她们来到黄公涧边,大部分仍只是看看热闹,只有个性活泼好动的女孩才会到水边嬉水。那时她们的打扮,不像现在的女孩穿短裙、短裤和凉鞋,甚至是拖鞋,她们到这里来还是穿着旗袍,脚上是跑鞋或是橡胶套鞋,有的还穿着布鞋,而且都穿着袜子。这些女孩要是下水,都是穿着鞋子,很少赤脚的。玩够了上岸,也只好穿着湿透的鞋子,虽然穿着难受,但平时矜持惯了的女孩,到这时也仍然不敢放肆。

1949年,黄公涧“出蛟”

1940年这场暴雨虽然引来洪水,但记忆中黄公涧最大的大水,还是1949年夏天的一场特大暴雨带来的。那次雨后,在黄公涧南面上方的山坡上发生了泥石流,大量的山石泥土形成一条黄龙泻下山坡。那时无锡人还不知道什么叫泥石流,只知道是大雨后有蛟龙出山,纷纷传说“昨天惠山黄公涧‘出蛟’了”。这一天,人们和往常一样,纷纷涌向惠山准备“游大水”,可才到庙巷,水已经齐腰深,根本接近不了黄公涧。另一条路是从惠山山门口方向走,那时锡惠公园还没有建造,“华孝子祠”、“至德祠”、“尊贤祠”、“钱武肃王祠”前还是狭窄的街道,汹涌的泥黄色涧水从山上急奔而来,足有两三尺深,人在激流中简直站不住脚。在宝善桥的上河塘、下河塘,水也有齐腰深,八、九岁的孩子简直就要“没顶”。记得那天我带了几个邻居的孩子去游大水,看到这个情景后,只得知难而退了。

今天,无锡只要接连下几场暴雨,黄公涧就会见到难得的“大水”,但与多年前的涧水相比,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毕竟如今山上的植被有了强大的蓄洪能力,不但涧水减量,而且要出现“大蜒蚰”和“出蛟”,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1

标签:历史   无锡   暴雨   往事   作者   大水   蜒蚰   鲫鱼   河池   山涧   孔庙   山坡   穿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