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10年年化3%?太扎心了!

我昨天回测了几组基金定投数据,但看到结果时,我直接呆住了。


因为回测的基金定投数据中,中长期定投10年年化收益率只有3%?其他长期定投收益率也在2-4%之间。


这数据也太寡淡了吧?为啥长期定投这么糟糕?


一、长期定投太尴尬了


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为例。


由于近1年至今,A村连续上涨,先上演牛一,再上演牛二,收益表现也是最佳的。


其中,定投52期,年化收益率约16%;一次性投入的年化收益率,是34%。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5年8月11日


但是其他期限回测,尤其是中长期的,结果就不这么美丽了!甚至让人失望。


比如近3年至今,定投了156期,每期1000块,但3年后年化收益率仅4%,一次性投资的收益率更是负的。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5年8月11日


近5年来,按周定投,5年定投260期。


但5年后总收益率仅4.31%,年化收益率只有0.85%。一次性投资5年后收益率1.27%,年化0.25%。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5年8月11日


近10年、近15年,总收益率看着还行。


但是时间跨度太长,折算后的年化收益率依然很低,分别是近10年年化3.07%、近15年3.86%。


即便是收益率更高的一次性投资,近10年年化也才4.88%,近15年年化6.94%。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5年8月11日


我又逐一回测了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沪深300指数,定投结果基本类似。长期定投收益都很低,年化收益率普遍在2-4%。


别说跑赢通货膨胀了,怕是连债券基金都没跑赢!一路还提心吊胆、操心这操心那……


二、为啥长期定投这么糟糕?


要注意的是,前述定投计算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因为定投是随着时间不断买入,像后买入的份额持有时间很短。考虑资金成本的话,实际收益率是表面收益率的1.8倍。备注:实际算起来较麻烦,按IRR计算。


但问题根源不在于此。


核心问题是A村波动过于剧烈!如果中长期无脑投资、中长期无脑定投,收益很寡淡,近乎白跑。


比如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中途曾出现很多次大额收益的机会。尤其是2015年和2021年那两年,不管是一次性投资还是定投,收益率都好到炸。


反过来,如果在市场洼地时,展开定投,收益率同样好到炸。起码不会低到2-4%,无法跑赢通胀。


但如果没有及时止盈,又很快大跌,回归平庸。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5年8月11日


至于在市场大热时,展开定投,代价十分惨痛。不仅不赚,还会大亏,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一次性投资就甭提了,直接重仓挂旗杆。


综上,不是定投工具太糟糕,而是不能无脑定投,还有行情大涨时要注意止盈问题。


否则很容易白跑,空坐过山车。


二、别再无脑定投了!


这需要我们在定投时,给自己增加一些投资框架,辅助定投。


比如金字塔定投法。


当市场大跌后、估值处于低位,可以加大定投力度;大涨后、估值较高时,则暂停或者小额定投。


比如点位定投法。


给自己设置个指数中枢,像上证指数3200点以下展开定投,3200点以上则暂停定投或小额定投。


还有就是设置止盈策略,及时止盈!


尽量提前给自己设置一定的止盈策略,按客观盈利数据达标止盈。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定投案例:一个台湾基民1996年开始定投一只日本股市QDII基金,在11年里,年均收益率达到19%。注意,当时日本股市并不好,气氛很沉痛,远不像近几年这么牛。


而他之所以这么强,除了充分发挥定投优势外,还为自己设定了止盈线:每当资产翻了1倍,就是总收益率100%时,把基金赎回,再开始新一轮定投。


此外在上周五这篇《突破2万亿,风险将至?》分析中,我在第二部分曾针对全市场选股型基金、单一行业主题型基金,分别写了适合的止盈策略,可以点蓝字链接跳转阅读。


总之,定投能优化风险波动,但不是无脑定投!首先是选相对低位时展开;其次是根据估值、点位调整定投力度;最后是做好止盈策略。


如果确实无法承受高波动,可以多考虑“股债搭配赚钱不累”的固收+基金。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应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特别提醒,基金在封闭运作期间或特定持有期间存在无法赎回的流动性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好买财富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对本文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复制、发表、传播、改编、汇编或引用本文内容的任何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该将本文的内容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因素。对于本文可能涉及的观点、报告、解读、推测、市场资讯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我公司观点,请务必审慎对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您结合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财经   收益率   基金   数据   风险   收益   本文   市场   指数   来源   审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