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2022年,立陶宛西部涅林加市一座苏联时期的纪念碑被黑色帆布覆盖。
2022年5月,当我在立陶宛港口城市克莱佩达拍摄一座苏联时期纪念碑时,一名女子突然对我高声斥责:“你这个年轻的纳粹分子,想把所有东西都拆除毁掉!”我的存在显然触动了她——当时我正围绕纪念碑做笔记,还带着几台专业相机。
彼时,我正进行一场关于波罗的海三国苏联纪念碑的调研之旅。过去几年间,部分前苏联阵营国家已围绕这些纪念碑的未来展开讨论——其中许多最初是为了纪念苏联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而竖立。
然而,2022年初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全面入侵,无疑加速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关于这些历史遗迹的讨论进程。尽管关于苏联时期纪念碑存续的质疑已持续数十年,但由于对其历史意义的分歧,具体的拆除行动始终罕见。
对波罗的海三国的许多人而言,苏联时期的纪念碑象征着屈辱的占领,是外国政权压迫的铁证。但对另一些人——尤其是俄罗斯族社区——这些纪念碑仍代表着苏联的战争胜利,具有不可磨灭的纪念功能。此外,法律限制也曾是拆除进程的巨大阻碍,因为许多纪念碑曾受到正式的法律保护。
爱沙尼亚东部城市纳尔瓦的一座苏联时代纪念碑。
这些曾被视为公共空间理所当然组成部分的纪念碑,如今在新战争与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背景下遭到重新审视。随着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持续,围绕这些纪念碑命运的争论愈演愈烈,最终演变为直接行动。
最初的行动往往以自发性的破坏行为开始。包括立陶宛乌克梅尔盖市一座为纪念苏联成立60周年而揭幕的纪念碑在内,多座纪念碑遭到涂鸦。它们常被涂上蓝黄两色油漆,既反映了民众对战争的愤怒,也表达了对乌克兰的声援。
立陶宛乌克梅尔盖市的苏联时代旗手纪念碑被涂上蓝黄色油漆。
这些自发行动很快演变为更正式的集中行动。地方政府召开会议讨论迁移纪念碑事宜,部分地区则着手彻底拆除。
立陶宛议会于2022年末通过了所谓“去苏联化”法案,禁止纪念或展示宣扬极权或威权政权及其意识形态的人物、符号和信息。拉脱维亚议会也通过法案,规定拆除歌颂苏联和纳粹政权的纪念场所。
当决策陷入停滞且法律限制阻碍官方行动时,当地社区往往自行采取行动。在立陶宛特尔舍市等地,苏联战争纪念碑被黑色垃圾袋覆盖,这种做法在不物理拆除的情况下,剥夺了其象征性存在。
立陶宛特尔希艾,一座被黑色垃圾袋覆盖的苏联时代纪念碑。
关于拆除纪念碑的公众意见远非统一。2022年一项调查显示,50%的立陶宛民众支持拆除苏联纪念碑(21%“完全支持”,29%“基本同意”),而35%持反对态度。尽管如此,随着俄罗斯入侵,苏联纪念碑仍迅速从波罗的海国家的公共空间消失,在城市景观中留下醒目的印记。
2022年记录这些纪念碑颇具挑战性,因拆除工作正以惊人速度推进。为避免扰民,部分纪念碑在未事先公告的情况下被拆除。有时我抵达现场时为时已晚。拉脱维亚首批被拆除的纪念碑之一位于东南部城市耶卡布皮尔斯,当我抵达时,拆除工作已全面展开。
在几处备受瞩目的纪念碑拆除现场,例如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苏联拉脱维亚和里加解放者纪念碑”,警方设置了警戒围栏并实施监控。
我抵达拉脱维亚里加市中心时,纪念解放苏联拉脱维亚和里加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纪念碑已被围起来。图片 由作者克里斯蒂娜·范·库伊克提供(不可重复使用)。
2025年夏季重访这些地点时,我观察到城市景观的若干变化规律。部分原纪念碑遗址仍残留着苏联时代的印记,在公共空间形成醒目的空白。例如在乌克梅尔盖,纪念碑主体已被拆除,但周边场地基本保持原状。在爱沙尼亚边境城市纳尔瓦,顶部镶嵌五角星的方尖碑已被拆除,仅留下空荡的基座无声诉说着昔日的存在。
此类情形在边陲城镇屡见不鲜——纪念碑拆除后往往缺乏后续规划,也未拨付重建资金。
立陶宛乌克梅尔盖,旗手纪念碑曾矗立于此,如今已空无一人。
爱沙尼亚纳尔瓦苏联时代纪念碑旧址的空基座。
即便被拆除后,部分旧址仍作为记忆场所延续着对当地俄语社群的意义。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一座由六座苏联士兵花岗岩雕像组成的纪念碑于2022年12月下旬被拆除。
但纪念碑原址仍保留着悼念空间——烛火与花环静静矗立于此。雕像已被迁至立陶宛的格鲁塔斯公园(苏联雕塑公园),置于停车场内,一盏象征永恒之火的灯笼矗立其旁。
立陶宛维尔纽斯,为纪念苏联红军战士而建的纪念碑
维尔纽斯同一纪念地,六座花岗岩雕像被拆除后。
其他前苏联时期的纪念碑遗址也呈现出显著变化。爱沙尼亚西南部帕尔努的一座公园和拉脱维亚东南部道加夫皮尔斯的一处公共广场,如今已不见曾占据城市景观空间的纪念碑踪迹。
拉脱维亚陶格夫匹尔斯,为纪念二战苏联士兵而建的纪念碑。
陶格夫匹尔斯的同一遗址在2025年几乎已面目全非。
我不得不两度重返帕尔努公园,绕行数圈后才辨认出三年前拍摄纪念碑的具体位置。这些纪念碑已悄然滑入被遗忘的深渊。
爱沙尼亚派尔努的一座纪念碑,纪念保卫苏联的阵亡将士。
爱沙尼亚派尔努的纪念遗址已悄然被人遗忘。
许多苏联时期的纪念碑最初建于安葬苏联士兵的军事公墓内。这些公墓通常由俄罗斯大使馆维护。然而随着纪念碑消失——其作为视觉宣传的职能随之消逝——许多遗址被弃置荒废。其象征力量的衰减伴随着维护工作的停滞。
立陶宛塞雷季乌斯一处埋葬苏联士兵的军人公墓,在苏联纪念碑被拆除后,一度荒废。
乌克兰战争在波罗的海三国城市景观中引发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并非呈现统一的抹除叙事,而是展现出碎片化的记忆景观。
我的摄影作品揭示:某些场所因缺失而留痕,某些场所被赋予新意,更多场所则陷入荒废。
作者:克里斯蒂娜·范·库克,都柏林城市大学历史与地理学院博士候选人。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