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南昌巷弄,总被一阵绵长的香气唤醒。李家阿婆的瓦罐汤摊刚支起来,陶土罐子在煤炉上咕嘟作响,蒸汽顺着罐口的缝隙蜿蜒而上,把晨光都染得暖融融的。十岁的小赣扒着摊边的木桌,眼睛直勾勾盯着那排胖乎乎的瓦罐,鼻尖灵敏地捕捉着肉末与鸡蛋交融的鲜香。

“阿婆,我要一碗鸡蛋肉末汤!”小赣攥着外婆给的五毛钱,踮着脚尖喊。阿婆笑着掀开盖在瓦罐上的棉垫,一股浓醇的香气瞬间涌出来,奶白的汤汁在罐中轻轻晃动,紧实的肉饼卧在底部,溏心蛋的蛋黄若隐若现,撒上一把翠绿葱花,光是看着就让人咽口水。这一碗瓦罐汤,是小赣童年最温暖的味觉记忆,也是南昌人刻在骨子里的早餐仪式——慢火煨煮的不只是食材,更是时光沉淀的温柔滋味。

多年后,小赣考上了赣州的大学,第一次吃到客家酿豆腐时,竟莫名想起了阿婆的瓦罐汤。那是学校旁一家不起眼的客家小馆,老板娘将豆腐块煎得金黄,中间酿满鲜香的肉馅,一口咬下去,外皮焦脆,内馅爆汁,豆腐吸饱了汤汁,鲜得人直跺脚。老板娘说,这酿豆腐是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味道,把思念与乡愁都藏进了方正的豆腐里,一口下去,全是家的滋味。

毕业后,小赣留在赣州工作,偶尔会约上同事去吃三杯鸡。砂锅中的鸡块在米酒、酱油和猪油的浸润下,炖得软烂入味,色泽红亮诱人。老板是个风趣的客家人,一边翻炒一边讲故事:“这三杯鸡可有讲究,不用水,只用三杯料,焖煮时香气能飘出三条街!以前客家人待客,就靠这一道菜撑场面,越煮越香,越吃越有滋味。”小赣夹起一块鸡肉,酱香与酒香在舌尖交织,忽然明白,这看似简单的菜肴里,藏着的是客家人的烟火智慧与待客热忱。

一次出差去鹰潭,当地朋友带他去吃天师板栗烧土鸡。深褐色的砂钵端上桌时,香气瞬间霸占了整个餐桌。棕红的土鸡块与金黄的板栗裹着浓稠的酱汁,鸡肉紧实不柴,板栗粉糯香甜,一口下去,山野的鲜醇在口中炸开。朋友说,这道菜是龙虎山的特色,用的是散养的土鸡和山中的板栗,慢火焖煮时,连隔壁道观的道士都忍不住来闻香味儿。小赣听得哈哈大笑,低头又多吃了两块,只觉得这山野间的美味,带着一股洒脱的江湖气。

后来,小赣因工作调动去了九江,在当地同事家吃到了地道的九江鱼块。同事的妈妈将草鱼切块煎至金黄,再用辣椒、酸菜焖煮,酸辣鲜香的味道让人食欲大开。阿姨一边给小赣夹鱼块一边说:“我们九江人爱吃鱼,这鱼块是家常菜,也是待客的硬菜,酸酸辣辣的,配米饭能吃两大碗!”小赣尝着鱼块,紧实的鱼肉吸满了酸辣汤汁,一口下去浑身舒畅,仿佛尝到了九江人爽朗热情的性格。
从南昌的瓦罐汤到赣州的酿豆腐,从鹰潭的板栗烧鸡到九江的鱼块,每一道江西美食都藏着一段故事,一种情怀。它们在时光中流转,在烟火中沉淀,用最质朴的味道,温暖着每个食客的胃与心。而那些与美食相关的记忆,就像瓦罐里慢煨的汤汁,越品越浓,越藏越香,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味觉印记。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