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英伟达,为何是现在?

在中美战略博弈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的全面竞争中,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赶超别人的地位,所以针对美国的封锁、打压,只能韬光养晦、苦练内功。

现在,这场科创领域的“持久战”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我们不再只是战略防御,而是开始尝试战略相持甚至战略反攻。最近,我们对英伟达不再客气,接连出手:

深算派认为,这三件事,并不是孤立事件,连起来看很像一次系统性的出牌。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动手?我们手中的筹码又是什么呢?

01

英伟达的这起跨国并购,为何要我国审批?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近日,经初步调查,英伟达公司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下称《公告》),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决定对其实施进一步调查。

此案主要涉及英伟达6年前对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公告》显示,迈络思公司于1999年在以色列设立,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主要从事网络互联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9年3月10日,英伟达和迈络思签署协议,前者以69亿美元收购后者全部股份,迈络思由此成为英伟达的全资子公司。

Mellanox首席执行官Eyal Waldman与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

英伟达收购迈络斯(Mellanox)的交易之所以需要经过中国政府审批,根源在于中国的《反垄断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根据法律规定,凡是涉及在中国境内具有营业额的经营者集中行为,都需要依法向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申报,并接受审查。

首先,从性质上看,英伟达收购迈络斯属于“经营者集中”,即一个经营者通过并购、股权收购等方式取得对另一经营者的控制权。英伟达和迈络斯在相关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当时,英伟达在全球和中国的 GPU 加速器市场份额均超 90%,迈络思在全球和中国的专用网络互联设备以及高速以太网适配器市场中,市场份额也超过 50%。《反垄断法》第20条明确规定,这类集中可能对市场竞争产生重大影响,须事先审查。

其次,从标准上看,根据《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如果参与集中的企业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且至少两家企业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就必须向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英伟达和迈络斯的全球营业额和中国区营业额均已达到或超过这一门槛,因此在法律上构成强制申报。

第三,从影响上看,中国是全球半导体和数据中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英伟达与迈络斯的业务在GPU、网络芯片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存在高度互补和潜在捆绑效应。若并购未经审查直接实施,可能会在中国相关市场上产生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损害下游企业及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中国监管机构有权介入审查,评估并购对中国境内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综上,英伟达收购迈络斯虽为跨国交易,但因其在中国有实质性市场影响,依据《反垄断法》和相关法规,必须经过中国政府的反垄断审查和批准,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合法生效。

02

反垄断调查,为何拖了5年才动手?

《公告》显示,英伟达对迈络斯的并购于2019年4月24日提交申报,一直到2020年2月12日,这期间市场监管总局先后进行了5轮审查、分析和研究。

在审查过程中,市场监管总局征求了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同业竞争者及下游客户意见,了解相关市场界定、市场参与者、市场结构、行业特征等方面信息。

《公告》指出,英伟达和迈络思在数据中心服务器和普通以太网适配器商品市场上存在纵向关系,在图形处理器加速器(GPU加速器)与专用网络互联设备、GPU加速器与高速以太网适配器等两组商品市场存在相邻关系。

2020年4月16日,这一交易最终落地,但是是以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附加限制性条件承诺方案为结尾,以减少此项经营者集中对竞争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为了缓解该交易对GPU加速器、网络互联设备、高速以太网适配器等市场可能造成的竞争限制。

这些承诺中比较关键的要点包括:

可以说,英伟达几乎违背了上述所有承诺:

第一,产品供给的不公平性。

英伟达在收购Mellanox(麦洛斯)时,曾向中国监管机构承诺,不会通过捆绑销售、差别化供货等手段限制中国客户对高性能GPU的获取。然而,2020年以来,英伟达在中国市场往往只提供经过“阉割”的低算力版本GPU(如A800、H800等),性能远低于国际市场主流型号A100、H100,而价格却被显著抬高,导致国内企业不得不以更高成本获取更低性能的产品。

第二,价格与渠道的不对称。

英伟达对中国客户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化定价策略。在欧美市场,H100等产品虽然同样紧缺,但渠道和定价相对透明;而在中国,阉割版产品通过代理商加价流通,价格甚至超过完整型号,但算力仅有原版的60%-70%。这种变相的“高价低配”,实质上背离了其“公平对待中国客户”的承诺。

第三,市场地位的滥用。

英伟达在GPU算力领域几乎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通过限制供货、绑定软件生态(CUDA),进一步加深中国市场对其的依赖。中国监管部门认为,这与当年批准收购时“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要求相悖。

总体而言,英伟达的问题不止是“高价卖阉割版”,更在于其在算力核心环节持续利用垄断优势,对中国市场执行了区别对待政策,这才引出了近期的反垄断调查。

03

中美科技战,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此事在西方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研究公司Plenum的合伙人薄正远向媒体表示:“这是一个警告,如果美国的出口管制模式仍然像过去几年一样运作,将会自食其果——中国将以同样的方式对美国企业造成损害。”

他补充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初步裁定,很可能是针对特朗普政府上周五将23家中国公司列入美国贸易黑名单的决定的反击。

也有西方媒体认为,我们现在抛出这项调查,与TikTok的谈判有关。

实际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早在2024年12月9日就已立案,只不过现在才公布出来。

因英伟达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上述承诺方案。

在 2025年9月调研公告中,总局表示初步调查发现违反了承诺及反垄断法的问题,决定进一步调查。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对英伟达出手呢?

如果说英伟达针对中国市场的歧视化问题由来已久,为什么中国监管层选择在 2025 年秋天突然发起反垄断调查?

深算派认为,国产算力的“可用性突破”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向来不打无准备之战,特别是在AI算力这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过去两年,中国GPU厂商快速追赶:

这意味着:中国手中已经不是完全没有牌,而是至少有了“半副牌”。

在一些低端、中端应用上,国产算力已经能顶上了。在高端训练领域,差距虽然仍然存在,但也不再是对英伟达的“完全依赖”。因此,国产芯片形成了一定替代性,给了我们谈判筹码。

第二个原因,就是产业链上的“以进为退”。

英伟达芯片不仅是 GPU,更牵动中国庞大的 AI 产业链。数据中心、互联网大厂,过去两年疯狂扫货 GPU。但与此同时,国内AI应用的实际盈利能力并没有完全兑现,算力需求存在泡沫。

如果国产芯片逐渐成熟,市场不再完全依赖英伟达,那么此时“敲打”英伟达,也可以引导算力产业“去除英伟达依赖症”,倒逼国产替代。

这是一种以进为退的战略:用监管手段,推动国内产业完成“生态切换”。

第三个原因,就是大国博弈的“筹码”。

一头是 TikTok 被逼出售;一头是稀土、关键矿产的供应链安全;另一头则是 AI算力芯片。

如果把这三张牌放在一起,就能看出逻辑:

中国此举未必是“单点突袭”,更可能是谈判筹码。

要么英伟达必须遵守承诺,公平对待中国客户;

要么美国公司失去中国市场,拱手让给国产替代。

这是一种“以攻代守”的打法。

现在问题来了,这其中最关键的,国产算力究竟“能打到什么程度”了?

在训练端:国产芯片在大模型训练上仍与英伟达有1-2代的差距。尤其在 CUDA 生态、软件栈成熟度上,差距仍然巨大。

在推理端:在视频、语音、搜索等特定任务上,国产芯片已经具备性价比优势,甚至开始取代进口GPU。

在生态端:百度、华为、阿里等公司在推动国产芯片适配框架,正逐步减少对 CUDA 的依赖。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国产算力已经“能用”,但距离“好用”、“便宜又好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正因为如此,中国才选择此时发起反垄断调查:既能倒逼英伟达兑现承诺,又能为国产芯片争取时间窗口。

后 记

深算派认为,我们对英伟达发起反垄断调查,既是对其市场行为的一次有力回应,也是与美国战略博弈过程中的一次主动出击。

如果国产算力完全不可用,中国不会贸然与英伟达硬碰硬。如果国产算力完全追平,中国也没必要再与英伟达周旋。正因为国产算力“刚刚能打”,才有了“敲山震虎”的意义。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事件,而是科技与外交双重博弈的体现。

未来的关键在于:国产算力能否真正兑现规模落地,把这一轮“战略窗口期”转化为自主可控的长期优势。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科技   英伟   中国   市场   芯片   加速器   中国市场   战略   美国   总局   经营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