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纪元,更为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人类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时至今日,围绕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新一轮较量却在全球舆论场愈演愈烈。西方中心主义史观沉渣泛起,历史修正主义暗潮涌动,战后国际秩序的思想根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系统阐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历史地位,深刻揭示西方片面叙事的本质与危害,积极构建客观公正、符合历史真相的反法西斯战争史观,为维护国际正义、促进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智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维护历史真相、反对历史修正主义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事关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重大政治问题。
一、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表征与实质
当今国际舆论场中的西方片面叙事并非偶然产物,而是西方中心主义史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表现。这种史观根植于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传统,承载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功能取向,其本质是服务于西方国家维护全球霸权地位的战略需要。
(一)历史起点论的政治化操控
西方主流史学界固守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的二战起点论,刻意忽视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启的14年中国抗战历程,将中华民族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长达六年的浴血奋战排除在世界大战范畴之外。这种对历史时序的政治化界定,绝非单纯的学术分歧,而是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地位的根本性否定。
从史学理论角度审视,时间界定往往承载着深刻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西方史学界坚持欧洲中心的时间框架,实质上反映了其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和文明等级观念。在这种史观主导下,亚洲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被贬低为“地区性冲突”,而欧洲战场则被包装为“人类文明的保卫战”。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是西方史学话语权对非西方历史记忆的系统性压制。
中国史学界早已通过大量史料证明,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真正开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径,不仅破坏了《国际联盟盟约》确立的集体安全原则,更开创了法西斯国家通过武力改变国际秩序的恶劣先例。从全球史的宏观视野看,中国东北抗日斗争与后来爆发的西班牙内战、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共同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篇章。
(二)战场价值论的等级化排序
西方史学界在评估二战各战场重要性时,普遍采用明显的等级化标准,将欧洲战场奉为“文明与野蛮的终极对决”,而将亚太战场边缘化为“帝国主义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这种价值排序的背后,体现的是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和种族主义色彩。
客观的统计数据有力驳斥了这种错误史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陆军总兵力的70%以上,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对华军事援助仅16亿美元,远低于对英国的314亿美元和对苏联的113亿美元。这一对比清楚表明,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了长达14年的持久抗战,其战略贡献和历史价值绝不应被人为贬低。
从战略学角度分析,中国战场在整个二战格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有效阻止了日德意轴心国在欧亚大陆形成战略合围,粉碎了日本“北进”攻击苏联远东地区和“南进”与德国在印度洋会师的战略企图。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拯救人类文明,拯救世界和平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历史功绩论的双重评判标准
在评估各参战国历史贡献时,西方史学界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对苏联在击败纳粹德国中的决定性作用长期质疑甚至刻意否认。德国政府官方统计显示,德军在苏德战场阵亡380万人,占其总战损的80%,而美军在欧洲战场仅阵亡17万人。面对如此悬殊的伤亡数字对比,西方史学界却视而不见,充分暴露了其历史叙事中的意识形态偏见。
这种双重标准同样体现在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评价上。西方史学界往往夸大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用,而刻意淡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不仅牵制了大量日伪军队,更创造了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经验。
二、历史修正主义的多重危害与现实威胁
历史修正主义通过有选择地重构历史事实、刻意淡化特定历史真相、放大符合既定政治需要的历史片段,为错误史观提供所谓的“理论依据”和话语工具。比如,当代日本右翼势力在对待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已从早期的直接否认转向更加隐蔽的“选择性记忆”和“相对化历史罪行”。这种策略性转变使其历史修正主义活动具有更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
在具体表现上,日本右翼势力刻意突出广岛、长崎原子弹事件的“人类悲剧”色彩,企图将日本塑造为“战争受害者”形象,而对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活体实验、强征“慰安妇”等铁证如山的侵略罪行却采取淡化处理甚至公然否认的态度。更为恶劣的是,他们炮制所谓“大东亚战争解放论”,将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包装为“帮助亚洲民族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正义行动”,故意混淆侵略与反殖民的本质区别。
这种历史修正主义不仅严重歪曲了历史真相,更对地区和平稳定构成了现实威胁。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否认战争罪行等行径,不断刺激着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成为影响地区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西方国家在处理二战历史遗留问题时,同样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双重标准。他们在分析二战爆发原因时,往往淡化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历史责任,却放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负面影响;在冷战思维主导下,近年来的纪念活动中刻意忽略苏联和中国的关键作用,转而突出美英的所谓“领导地位”。在对战争罪行的清算方面,西方的态度同样存在明显偏向。这种选择性清算不仅违背了历史正义原则,更为战后国际秩序埋下了隐患。
更为严重的是,历史修正主义思潮的蔓延正在侵蚀战后国际秩序的思想基础。二战胜利确立的反法西斯原则、联合国宪章精神、国际法基本准则等,都面临着来自历史修正主义的严重挑战。如果任由这种错误思潮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正常的国际交往秩序,更可能在国际关系中埋下长期冲突的隐患。
三、构建客观公正的反法西斯战争史观
面对西方片面叙事和历史修正主义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根本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系统反击各种错误史观,积极构建客观公正、多元包容的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叙事体系。这不仅是关乎国际话语权和历史真相的重大理论斗争,更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迫切现实需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立场,系统反击西方片面叙事
西方史学界对二战史的叙述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史观的根本局限性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深层偏见,其所标榜的“客观中立”实际上是为维护西方霸权地位服务的。
在具体的实证层面,要充分运用第一手史料和权威统计数据系统反驳各种错误观点和偏见言论。通过深入挖掘和对比分析各国档案资料、战争统计数据、参战人员回忆录等原始文献资料,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抗战和苏联卫国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和重大历史贡献。例如,德国官方权威数据显示德军总伤亡的75%发生在东线战场,日本防卫厅解密资料证明中国战场长期牵制了日军陆军主力,这些客观翔实的历史数据有力驳斥了西方史学界的错误判断和偏颇论调。
(二)建立多维度史学话语体系,形成理论制高点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根本指导地位的前提下,要积极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史学话语体系,形成与西方史学话语相抗衡的理论制高点和学术优势。
首先要确立人民史观的核心地位,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历史主体的史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要突出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作用,从东北抗日联军的冰雪斗争到华北敌后游击战的烽火连天,从大后方人民群众的生产支前到沦陷区民众的秘密斗争,全面体现人民群众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其次要建立跨文明对话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不同文明背景国家间的史学对话与学术合作,有效打破西方史学话语的垄断地位。通过与金砖国家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史学界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逐步形成多极化、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在充分尊重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联合编撰权威史书、共同举办学术会议、互换珍贵史料等多种方式,形成具有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特色的二战史研究体系。
(三)构建立体化国际传播网络,扩大话语影响力
客观公正的历史叙事体系必须通过有效的国际传播渠道在国际社会形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有力挑战西方片面叙事的话语霸权地位。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权威性的学术发声平台,建立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史学研究机构,积极推动成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国际中心”,定期发布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要创办达到国际先进水准的英文史学期刊,为各国史学家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赢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要积极开展史学外交活动,将史学研究与公共外交有机结合,通过政府间合作协议、学术机构交流互访、史学家学者互派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要重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设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记忆保护项目”,在国际史学大会等重要学术活动中积极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观点。
要努力推动相关制度化建设,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研究国际联盟”,制定国际史学合作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推动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历史真相保护国际公约”,通过国际法的形式确立维护历史真相、反对历史修正主义的基本原则,为在全球范围内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智媒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及治理研究”负责人)
原标题:《旗帜鲜明反对西方片面叙事,构建反法西斯战争正确史观》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记者 单宇琦摄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于智慧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