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保质期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让餐饮巨头西贝陷入“预制菜风波”,却意外揭开了中日饮食文化中一道深刻的分水岭。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2025年9月,知名人士罗永浩在微博上的一句吐槽,将西贝餐饮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自证清白,结果镜头里出现的保质期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调味海鲈鱼,被网友认为是“越描越黑”“自杀式公关”。
这场争论引发全民关注,却暴露了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普遍抵触情绪。与此同时,邻国日本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日本经济新闻》2024年发布的市场调研显示,日本民众对预制菜的接受度高达90%。
2025年9月的这场预制菜论战,并非孤立事件。罗永浩发声后,虽然大多数网友力挺,但餐饮界人士却普遍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一位餐饮业者坦言:“一定程度上,预制菜被妖魔化了。”许多同行想声援西贝,又怕“引火烧身”。
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根深蒂固。消协调查显示:62.8%的消费者在外就餐时吃到过预制菜;53.2%的消费者反对在餐厅里使用预制菜;78.1%的消费者反映餐厅使用预制菜未做到提前告知。
这种抵触背后是文化基因的差异。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塑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饮食上表现为对“色香味”的极致追求。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强调“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极锋而试”,道出了中式菜肴的灵魂——锅气。
当中国人还在为预制菜争论不休时,日本人已经默默吃了半个多世纪。1968年,日本大塚食品工业公司将烹制好的牛肉蔬菜咖喱分装在密封软袋中,以“一人份、只需热水浸泡,谁都不会失败”的广告推向市场,开启了预制菜商品化进程。
日本预制菜产业如今已发展成为2.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00亿元)的巨大市场。日本冷冻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冷冻食品消费额达1.3万亿日元,再创历史新高。
日本人对预制菜的接受度高达90%。从北海道的渔港到冲绳的海滩,从东京的写字楼到京都的老巷,预制菜已融入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预制菜受欢迎的关键在于技术上的极致追求。对预制菜而言,“加热后是否还能保留新鲜口感”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日本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打磨为高接受度奠定了基础。
以日本食品龙头企业日冷株式会社为例,其在研发“正宗炒饭”时,耗时4年反复调试,独创“三步炒制法”。先将大米在特定温度下预煮至半熟,再用高温快炒锁住水分与香气,最后通过低温定型保持米粒完整。
整个过程中,每一步的时间误差控制在10秒以内,使成品颗颗分明、弹牙劲道,口感与手工炒制相差无几。
随着低温杀菌技术与透明包装材料的发展,如今日本市面上的预制菜,无需拆袋即可直接放入微波炉加热。包装袋内的肥牛饭、豚骨拉面加热后,汤汁浓郁、肉质软嫩,能最大程度还原现做风味。
日本并无强制标注预制菜的法律条款,但消费者却极少因“不知情”产生不满,核心在于其构建了一套透明化的监管体系。
1948年实施的日本《食品卫生法》,覆盖食品全产业链:食材需符合安全标准,加工过程需全程无菌,运输储存需达到规定温度。2021年该法修订后,将“密封包装食品制造业”列为需许可证产业,企业需通过严格审核才能生产,违规者将面临吊销执照、高额罚款的处罚。
市场机制进一步强化了“透明”属性。日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极为敏感,若企业隐瞒食品加工方式,哪怕是细节遗漏,都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此前有连锁餐厅用预制牛排却宣称“现煎”,被曝光后短期内客流量骤降50%,最终只能靠公开道歉、赔偿损失挽回声誉。
日本监管体系要求加工、运输和储存流程都遵循“可记录,可追溯,可拒收”原则,一旦违规会严格追责。监管部门收录了原材料产地或养殖场、供货商、加工企业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信息。
90%的接受度,本质是预制菜精准匹配了日本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对上班族而言,预制菜是“效率工具”。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职场人午餐常选择预制便当,加热10分钟即可解决。
对单身群体和老年人来说,预制菜是“贴心方案”。单身人士无需担心食材浪费,一份预制菜分量刚好;老年人行动不便,预制菜省去切菜、炒菜等繁琐步骤。
社会结构变化也是重要推手。2.5万亿日元的市场靠“老龄+单身”人口托起。老人做饭需要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单身上班族没人愿意下班后还在厨房加班,预制菜天然变成了刚需。
即便是餐饮行业,也离不开预制菜的助力。连锁餐厅提前预制汤底、酱料,客人点餐时只需搭配食材,几分钟就能出餐,大幅提升翻台率。
数据显示,日本约60%的餐饮门店会使用预制食材,却很少引发不满——在日本人的消费认知中,食品的核心价值是“味道好、安全有保障”,而非“是否为预制”。
中日预制菜发展的差异,从应用场景到消费者认知,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在日本,预制菜是“生活基础设施”,主战场在便利店和连锁餐厅。7-11里的寿司、咖喱、炸鸡,叮2分钟就能吃出“八分像样”;吉野家、松屋的牛丼,酱汁和牛肉由总部统一加工配送,东京和北海道的口味零差别。
对日本人来说,预制菜等于“省时不将就”,是加班后的救赎、独居时的小确幸。
在中国,预制菜更多藏在外卖和快餐店背后——商家用它缩短出餐时间,消费者往往是“被动食用”。提到预制菜,大家先想到“商家偷懒”、“不新鲜”,甚至和“节省成本、降低品质”画上等号。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食品工业化会将便利性做到极致。日本年轻人不剥虾壳,所以预制小龙虾在日本大受欢迎。时行株式会社负责人王宏鑫每年向日本出口约150吨预制小龙虾:“以往主要给中华物产店供货,从去年开始,日系超市也开始采购我们的产品。”
中国预制菜产业正处在关键转折点。2024年3月,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
目前,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发展,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一方面要加快出台相应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推进餐饮行业的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事实上,更多理性的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如果有一天,规则能让食物的安全和品质不必靠争论来捍卫,而是靠制度去保障,那么我们可能就不会经历关于“预制菜”的全民辩论赛了。
日本便利店的预制便当大多“当日或次日售罄”,早上上架的便当,晚上没卖完就会打折清货,绝不会留到第二天。
中国预制菜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湖南已在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使用预制菜的商家需提前告知消费者。这意味着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正得到重视。
日本经验告诉我们,真正让消费者接受的不是“预制”标签,而是背后的技术创新、安全保障,以及对生活需求的尊重与契合。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