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杨尚昆病重,中央派人探望,杨感慨万分:你们有办法就好

1998年9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杨尚昆,在北京与世长辞。

临终前,杨尚昆给中央递上了一份报告,上面只提了两点要求:“关于我的后事,一定要向中央表示要求从简,今年遭了大灾更要从简;二是火化,火化以后送回我的老家潼南县去,同哥哥杨闇公埋在一起。”

一、

杨尚昆是1998年6月7日,因病情恶化住进解放军三〇一医院的。住院期间,正好赶上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洪灾。这场席卷了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的大洪水,是一次罕见的全流域型特大洪水,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杨尚昆从电视上看到洪水肆虐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后,禁不住老泪纵横。当他看到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日夜战斗在抗洪第一线,全国人民踊跃支援灾区的热烈场景后,又激动地说:“洪水无情党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啊!”

由于病情严重,再加上挂念灾区的群众,杨尚昆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非常挂念老百姓,每天都会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次发了大水,不晓得群众搬出来没得哟?谷子收了没得啊?灾民有没有吃的哦?!”

8月7日,是长江抗洪形势最危急的一天。这天下午,九江长江大堤4号闸与5号闸间决堤50米,洪水刹那间涌入九江城区,九江400万人的生命财产面临严重威胁。

大堤决口后,所有抢险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在24小时内筑起一条宽4米、长4公里的防洪标准的第二道防线;一路在一线实施堵口,一艘载有1600吨煤炭的驳船被沉在决口处,趁着水势减缓,抗洪人员又接连沉下7条船,形成一个半圆形,水流终于得到控制,为封堵决口赢得了时间。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8条民船沉于决口之下,不计其数的碎石煤炭投入水中,围绕着沉船构筑成新的围堰。8月9日清晨,由北京赶至的增援部队开始在决口两侧搭起钢架,投放碎石。24000多名官兵共填筑土石方12万立方米,筑坝用钢材80吨,终于堵上了决口,令九江转危为安。

当在电视中看到滚滚长江收敛凶焰,九江战役大获全胜的消息后,病床上的杨尚昆只说了这样一句话: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九江的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二、

8月13日和14日,李鹏同志也赶到东北察看水情,慰问抗洪抢险军民,指导抗洪斗争。

千里大堤千里兵。英雄的人民子弟兵,头顶烈日、身挡激浪,日斗洪魔,夜卧长堤,肩负人民的重托,在各个个战场同时与特大洪水殊死搏斗,上演了抗洪抢险中最动人的壮剧。

由于一直关心救灾情况,病中的杨尚昆吃不下,睡不着,人也很快消瘦了下去,体重也从原来的70公斤,下降到了不足50公斤。这也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他仅有的几件睡衣都太肥大了,穿上去就像套了块布一样。

身边的工作人员眼见他原有的睡衣实在太不合身,准备为他买两件小一点的,可杨尚昆坚决不让:“现在全国都闹着灾,国家正处在困难期,处处都要节约啊!你们谁会缝衣服,替我把腰收收就行了。”

舍不得买新睡衣的杨尚昆,随后把的子女叫到病床前,让他们把自己存在银行的两万元存款取出来捐献给灾区。这笔钱,是他和夫人平反后补发的部分工资,已经存了20多年了。看到孩子们拿着存单去办理捐款后,他如释重负地说:“这笔钱没白存,今天总算派上了用场!”

三、

1998年8月19日,刚从湖北抗洪前线回京不久的中央领导,亲自来到301医院看望杨尚昆。虽然医生告诫杨尚昆要安心休养,不能忧虑,但在大灾面前,他还是详细地向中央领导就抗洪救灾问题谈了很久。

中央领导告诉杨尚昆,在这次抗洪抢险中,中央派出了30多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同时从各省市抽调了800多万名干部,加上其他直接提供服务的部门和地区的干部群众,总数达上亿人。在最危险的1557公里的湖北长江干堤上,每30米就有一名干部,每10米就有一名党员。有了他们,我们一定能取得抗洪救灾的最终胜利。

杨尚昆也感慨地说道:“在灾难面前,我们的解放军和人民群众展现出了强大凝聚力和服从大局、坚韧不屈的品质,这也证明我们不仅有着一流的军队,我们还拥有最好的老百姓!”

临走前,总书记给杨尚昆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虽然这场罕见的特大洪水,给我们带来了困难,但党中央、国务院已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我们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听到这里,杨尚昆露出欣慰的笑容:“你们有办法就好!”

四、

尽管医务人员尽了最大努力,但杨尚昆的病情仍在不断加重。但杨尚昆并没有被病魔所吓倒,反而经常幽默地对医务人员说说:“我的身体现在跟长江大堤一样,都很危险,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我相信中央能领导全国人民战胜这场洪灾,也相信我能通过这场考验!”听了他的话,医务人员无不被眼前这位老人的乐观精神所感动。

为了能战胜病魔,医生曾在杨尚昆身上三次进行脊椎穿刺,并伴随活检。这种检查非常疼痛,但杨尚昆每次都强忍着疼痛,积极配合。穿刺时,他疼痛得发抖,却从不哼一声。他告诉医务人员,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对他的病情不要隐瞒,一定要如实告诉自己,自己也好配合治疗。

经中央批准,301医院将杨尚昆的病情毫不隐瞒地告诉了他。得悉自己的病情,杨尚昆显得异常坦然:“得了这种病,我很难过,但也很高兴,因为你们给我讲了实话。请你们大胆治疗,我一定全力配合。”

为了恢复体力,杨尚昆每天都会坚持在病房里散步。医生要求走8圈,他每次都会咬着牙多走两圈。护士心疼地问他累不累,他总是笑着说:“在病房里走这几步路,哪里有长征时累?我长征都走过来了,不怕走这几步吗?”

五、

杨尚昆住院期间,恰好贵州省的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完工了。遵义市委的领导当时不知道杨尚昆正在住院,考虑到杨尚昆是当时健在的为数不多的遵义会议参加者,于是想请杨尚昆为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题一幅字。。遵义市委领导把这个任务,委托给了《少年杨尚昆》的作者、著名作家丁艾的头上。

丁艾赶北京后,才知道杨尚昆已住院一个多月了。考虑到杨尚昆人在病中,丁艾感觉不方便打扰,于是便对杨尚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等杨尚昆身体好转后,再将这件事向老人家汇报。

丁艾没想到的是,杨尚昆很快便知道了这件事,并派儿子杨绍明捎去口信: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建一个纪念馆很有必要。遵义市委想他题词,他十分高兴,但考虑到自己已经退居二线,是不是等在职领导们题了后再写比较好?

遗憾的是,由于病情恶化太快,杨尚昆并没有完成给遵义会议纪念馆题字这件事。作为补偿,在他逝世后,其子杨绍明代表父亲,将父亲火化时得到的一块弹片,送给了遵义会议纪念馆。

这块弹片,是红军长征时国民党留在杨尚昆身上的。那是1935年4月,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在云南沾益县白水镇与国民党军恶战时,被国民党飞机投下的炸弹炸伤了小腿。

当时红军队伍里的医疗条件很差,由一个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军医为杨尚昆做手术,只取出了两块,还有一块埋得较深,当天没有来得及取出,第二天那个军医就逃跑了。从那以后,这块弹片便一直留在杨尚昆的腿里,整整留存了63年。最后这块弹片,成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馆藏一级文物。

在最后的日子里,杨尚昆召开最后一次家庭会,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平静地对家人说:“关于我的后事,一是要向中央表示从简,今年遭了大灾,更要从简。1996年我去太行山看望那里的乡亲,他们希望我将来能回到那里,但那样花费太大,我还是希望火化后送回老家潼南去,同四哥杨闇公埋在一起……”

杨闇公是杨尚昆的四哥,也是引导杨尚昆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他于1927年4月被捕牺牲,年仅29岁。兄弟俩感情极为亲密,因此杨尚昆才想与这位四哥一起长眠于故乡。

这场家庭会后,杨尚昆一直处于半清醒半昏迷状态。清醒时,他仍要求工作人员给他读报,了解灾情怎么样,大堤有没有问题。有时听着听着就昏迷了,醒来还要让工作人员读报,一直到逝世……

参考资料:

人民网:《98年杨尚昆临终前向中央报告:今年大灾 我后事从简》

《贵州日报》:《一级文物:停留在杨尚昆体内63年的弹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遵义会议   遵义   中央   弹片   大堤   长江   医务人员   纪念馆   洪水   病情   感慨   办法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