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朗
一般而言,历史需要不断讲述,需要不断深化研究。抗战史、二战史的研究尤其如此。这段历史的特殊之处在于,不同国家从不同立场出发,往往有不同解读,存在争议。比如,日本一些人对发动侵略战争、对战争中的很多暴行至今不能正视,这种错误史观需要我们展开针对性的批驳。再如,即使同是战时盟国,对这段历史也有不同的认识,欧美国家对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其二战史著作中对中国战场讲述较少,这也需要我们通过研究与交流促其改变。
这些年来,国内抗战史学研究越来越深化,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过去我们讲抗战主要讲军事作战,这些年学界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在军事上抵抗外敌,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转折期。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孕育和积累了现代化的新因素,包括国共力量的消长、民主力量的成长以及人口内迁、工厂内迁和文化教育内迁带来的新变化新动力等。
研究战争,不是为了记录仇恨,而恰恰是为了避免战争,为了维护和平。我们要让人们了解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战争的残酷性如何,进而以史为鉴,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自觉从机制上阻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抗战精神的传播需要附着于实证研究。当读者看到中国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如何坚持打赢这场战争,自然就能体会到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经常举一个例子,全面抗战爆发之时,中国这个大国的钢产量还不到日本钢产量的1%。这意味着日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中国人就是在武器弹药都很不足的情况下,“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靠着流血牺牲,靠着坚守不退,赢下了战争。抗战史中常常发生整连整营甚至整团的牺牲,有时几乎一个师的部队都伤亡殆尽,这种牺牲是现在难以想象的。这种牺牲精神就是爱国精神,这种历史讲述,就是爱国主义的教育。
抗战史、二战史是培育正确历史观的宝贵资源。历史观跟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息息相关,是一个人观察世界、观察国家、观察社会的出发点。坚定正确历史观的人,会自发地热爱国家,热爱和平,自发地去思考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怎样尽自己的责任。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把真实的历史呈现在大家面前,为树立正确历史观发挥正向作用。
(作者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