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云珠女儿姚姚,31岁车祸去世,校方追悼词:她是个没贡献的人

雨天的马路上,轰鸣的卡车碾碎了一个女人仅剩的希望,也终结了她被命运反复碾压的生命。

她是姚姚,出身光环之下,却活成了阴影之中。

母亲是曾红极一时的女星上官云珠,父亲是文坛才子姚克,她的出生一度被视为传奇结合的结晶。

可现实却如冰水泼面,将一切浪漫幻象悉数浇灭。

她的人生像是一场注定无解的悲剧,从未被善待,也未曾真正反抗。

在最后的悼词里,有人冷酷地说:“她是一个对国家没有贡献的人。”

这句话既是宣判,也像一记无声的耳光,狠狠打在她的脸上。

她做了什么?名门之后为何会是这个结局?

名门之后的阴影

1944年的上海,战火未平,但在愈发破败的弄堂深处,仍藏着些许声色光影的浮华世界。

姚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呱呱坠地的。

她一出生,便被世人冠以“星二代”的光环——母亲上官云珠,是当时红透半边天的电影明星,父亲姚克,是沪上知名的剧作家、文化名流。

人们艳羡于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仿佛他们的孩子也应当是天之骄女,注定风华绝代,人生顺遂。

然而没人知道,这对璧人早已貌合神离,感情的裂缝早在姚姚降生前便已悄然滋长。

姚姚的生命刚刚开始,家庭便已破碎。

她还未学会叫出“爸爸”两个字,父亲的身影便从她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

外界传闻风起云涌,上官云珠痛斥姚克出轨,决然结束婚姻;而姚克方面却保持沉默,不曾出面解释半句。

姚姚就这样成了母亲单方面抚养的“战利品”。

从外人看来,姚姚仍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

可她或许并不想这样,她的母亲并非温柔慈爱的角色,更多时候,上官云珠像是一位冷峻的雕塑艺术家,正严苛地塑造着手中“理想中的女儿”。

“你要坐有坐相,站有站姿,笑不露齿,言语得体。”

从牙牙学语起,姚姚便被规训在一套“名媛仪态”的框架之内。

上官云珠将自己对爱情的幻灭、对事业的执念,统统投射在女儿身上,她要姚姚成为世人眼中最出色、最得体的女子,为她赢回一切曾经的尊严与光芒。

母亲不允许姚姚玩泥巴、不允许她摔跤、不允许她弄脏衣服;她被逼着学钢琴,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不许分神不许出错。

否则便会换来一记冷冷的眼神,或是干脆利落的一记耳光。

她曾试图反抗,有一次,她趁母亲不在家,偷偷溜出门,在巷子里和小朋友玩起了跳房子。

可回到家后,裤脚的灰尘和乱糟糟的辫子出卖了她

那一晚,姚姚跪在地板上两个小时,膝盖都磨破了皮,情绪是无用的,忍耐才是母亲想要的答案。

她不是不渴望母爱,只是从未真正拥有过。

母亲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对等交换的:你优秀,我才肯为你骄傲;你听话,我才愿意靠近你。

确实上官云珠也确实没有多少时间给予姚姚情感上的照顾。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影视明星的生活并不稳定,她四处奔波,为了一个角色而彻夜排练,为了某位贵人而频频应酬。

那些年,姚姚最常做的梦,是自己躺在舞台中央,身边围绕着掌声与鲜花,母亲在台下为她鼓掌、骄傲地对人说:“这是我女儿。”

理想父亲

姚姚七岁那年,命运忽然转了个弯。

一位身穿西装、眉眼温润的男人,出现在了姚姚的生活里。

他叫程述尧,是兰心大剧院的新任总经理,一个典雅得体、举止温文的绅士。

那天,他带着一盒糖果和一束香水百合,走进上官云珠家的客厅,一进门便弯下腰,用孩子们才能懂得的语气对姚姚说:“小公主,能让我坐你旁边吗?”

姚姚呆呆地看着他,那一瞬,她并未马上答应,却也没有拒绝。

她的目光在那男人的笑容里停留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

这一小小的点头,竟成了她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柔软记忆的起点。

在程述尧身边,姚姚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温暖”。

她不用时刻收敛情绪,不用害怕犯错,不必小心翼翼地说每一句话。

他会给她讲剧院里后台的趣事,也会在吃晚饭时给她夹一筷子她最爱吃的糖醋排骨。

有一次她夜里做噩梦,惊醒后哭着坐在床头,程述尧第一时间赶来,轻声哄着她:“别怕,爸爸在。”

那是姚姚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一个男人面前,脱口喊出了“爸爸”。

那个夜晚,她在他的怀里沉沉地睡去。

那是一种她从未体验过的安心感——不是母亲式的要求,不是管教,而是一种无条件的包容和保护。

日子在这样的温情里悄悄溜走。程述尧不仅待姚姚好,对上官云珠也体贴有加,母亲的脸上多了久违的笑意,整个家仿佛也柔和了许多。

可命运总是带着一种莫测的恶意,当你刚开始相信它的时候,它却冷不防地给你一记沉重的打击。

1952年,反贪风暴席卷而来,程述尧被人恶意举报涉嫌贪污。

那天傍晚,姚姚放学回家,看到的却是母亲站在窗边默不作声,神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冷。

她问“程爸爸呢”,母亲只淡淡回了句:“以后别再叫他爸爸了。”

母亲的眼神冰冷得像玻璃,姚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让她无法靠近的旧世界。

再见到程述尧,是在母亲允许她去探望他的那个周末。

他瘦了很多,眉眼间却依旧柔和。

那一刻,她恨自己年纪太小,无法为程爸爸做些什么,也恨母亲的冷漠与决绝。

上官云珠没有等到程述尧被洗清冤屈,便迅速与他划清界限,连同他们的婚姻与回忆一起,统统打包丢弃。

她要的是一个干净的未来,不容一丝瑕疵;而程述尧,成了她“过去”里的一个污点。

挣脱母亲的枷锁

1963年的夏天,姚姚收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那一刻,她手中的纸张轻薄,却仿佛承载着她多年来所有的期盼与挣扎。

那是一道裂缝,从她严丝合缝的人生中撕开的一道口子,她终于可以透口气,终于可以离开母亲那座冷若冰霜的高塔。

校园里没有母亲那永远挑剔的眼神,没有让她时刻绷紧神经的规矩礼法,她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裙子,可以晚饭后沿着校园的小径慢慢散步,也可以和同学们坐在草地上弹吉他、唱歌、笑闹。

她从未如此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

也是在那一年,她遇见了燕凯,一个眼神清澈、笑容温暖的男生。

不要求她完美,不批评她姿态,不命令她成为什么,只是单纯地,喜欢她的存在。

爱情对姚姚而言,是既陌生又炽烈的体验。

他们牵手、拥抱、一起偷偷溜出校门去看外面的电影,他为她带来人世间最简单却最动人的浪漫,也带来了她从未拥有过的“被选择”的幸福感。

只是,这份如水的温柔,并不被这个时代理解与允许。

燕凯的父母极力反对这段感情,理由简单直接——“这个女孩的家庭背景不好。”

对燕家来说,她不止是不合格的儿媳,更是一颗可能引火上身的不定时炸弹。

可燕凯没有放手,他用最笨拙也最坚定的方式告诉姚姚:

“我不在乎过去,我只要你。”

这句话像一记温柔的锤子,敲碎了姚姚心里最后一点自卑与恐惧。

她愿意为这个男孩赌一次命运,但结果依旧没有眷顾她。

1969年,姚姚的母亲上官云珠从阳台一跃而下,不到五十岁的年纪。

消息传来时,姚姚整整坐了一个小时没有说话。

葬礼那天,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帮她绑辫子的背影,想起那一罐被藏起来的糖果,想起有一年冬天,母亲给她缝补衣领时手指冻得通红……

她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母爱,其实是母亲从未善于表达罢了。

姚姚在母亲的坟前,跪了一夜:“你不爱我也没关系,我原谅你了。”

但生活并未给予她喘息的空间,第二场打击很快砸下。

燕凯的家庭终于承受不住压力,原本前途无量的青年,被学校勒令退学,失去了栖身之地,也失去了最后的尊严。

姚姚赶到现场时,她的爱人已经没了。

那一夜之后,姚姚变了,她成了那个在校园里独来独往的女孩。

她的身上仿佛贴着两个隐形标签:一个是“失去母亲的”,一个是“失去恋人的”。

而在那时,那样的“标签”,就足以让她被孤立。

姚姚终于挣脱了母亲的束缚,却在现实与情感的重击下,彻底困住了自己。

命丧雨夜

1970年的上海,那年,她已经26岁,自母亲、恋人离世以来,姚姚像一个被掏空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就在此时,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孩闯进了她的人生。

那是程述尧家中的邻居,16岁的少年,年少轻狂、满眼星光。

他对姚姚的仰慕近乎执拗,时常用孩子般笨拙的方式讨她欢心,姚姚一开始只是出于逃避现实的本能与他交往。

她爱得突兀,爱得仓促,也爱得绝望。

她不是不知道这份感情在世人眼中有多荒唐,年龄、身份、家庭、过去,每一个因素都像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

但她偏偏就是想跳一次墙,她拿自己的全部孤注一掷的勇气,在现实面前,依旧脆弱如纸。

1972年,28岁的姚姚发现自己怀孕了。

在那个保守而风声鹤唳的年代,它意味着彻底的崩塌。

她和男孩商量着要私奔,他们想逃离这片看不见希望的土地,到香港去重新开始。

可现实从未眷顾姚姚,还未等他们逃到广州,便在中途被逮捕,她还是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异类。

孩子出生那年,她并没有笑,她无法抚养这个孩子,更无法承诺一个安稳未来。

最终,她做出那个终身遗憾的决定——将孩子送人

因为她的身份,她连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都找不到。

程述尧并未抛弃她,他仍像过去一样,默默关心这个早已不再是小女孩的姚姚。

他试图为她谋一份工作、找一个落脚点,可姚姚拒绝了。

他们之间早已有太多误会和伤痕,尤其是那场“荒唐恋情”,曾让程述尧大为震怒。

姚姚明白,她再没有资格去打扰那个曾给予她温暖的人了。

就在这时,天无绝人之路。

上官云珠生前的一位朋友出面斡旋,最终为姚姚在杭州歌舞团谋得一个职位,她要离开上海,离开这座埋葬了她所有亲情与爱情的城市,重新开始。

1975年的某一天,雨水淋漓,姚姚推着自行车,,她想临行前再见男孩一面——那个曾与她在风中私奔的人,那个还在狱中服刑的少年。

可她没有等到那个机会。一辆疾驰的大卡车在转弯时失控,重重撞上了姚姚。

她就这样静静地、彻底地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一岁。

那天的报纸角落刊登了她的死讯,只寥寥数语。

上海音乐学院为她举行了追悼会,但她的悼词上,却赫然写着一句刺眼的话:“她是一个对国家没有过贡献的人。”

这句冷漠的评语,将她三十一年的人生归零。

她曾挣扎、反抗、追爱、失望,她曾哭、笑、沉默、拼搏,她努力活成一个“有意义的人”,却最终被一句“无贡献”判了人生死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7

标签:音乐学院   校方   不允许   得体   上海   车祸   眼神   父亲   爸爸   贡献   女儿   母亲   现实   人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